世襲名校:花大錢換來的教育與履歷

作者:Dr.Phoebe/小牙醫的觀察站

哈佛的經濟學家 Raj Chetti 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從美國長春藤或是同等級名校畢業的學生,有 ⅕ 的機率成為美國的 top 1%,如果念沒那麼競爭的 4 年大學,機率會降低至 1/11,去念社區大學是 1/300,不唸大學則是 1/1000。

根據《US News》的統計,美國一共有將近 4,000 所的大學,其中 1,452 所大學有給正式文憑,近年的數字指出,獲得大學文憑的美國人依舊只有全人口的三分之一。簡單來說,只要你願意做準備,能搞定學費有脈搏呼吸還不會把自己名字寫錯,想進一所美國大學不是問題。但如果你的目標是進入大家都擠破頭想進的名校,就要有殺紅了眼的準備。

即便美國文化老是愛主張讓小孩自由奔放獨立自主,但是在申請大學上還是免不了名校的迷思,尤其是那些讓你一聽名號就會肅然起敬的學校。畢竟名校代表的不只是好的教育這麼簡單,更多時候是獲得特定的人脈,脫離某些族群,又或者是,成為全美頂尖的 Top 1%。

真實的美國:Top 1% 與剩下的人

Top 1% 這詞彙通常用來形容美國社會中最富有的 1%,通常用年薪或資產來計算。《US News》去年中的數字指出,年薪超過 $54 萬美金(約新台幣 1,500 萬元左右)是達到 Top 1% 的基本門檻。Top 1% 的年薪通常是底下 90% 市井小民年薪的近 40 倍,同時薪水也在歷年來成長得飛快──同期的市井小民可能在 10 年內的薪水只有攀漲 8.7%,Top 1% 的平均卻是 20.4%。除此之外,Top 1% 所累積的財富佔全美的 20%,美國最低薪的 25% 族群,卻只佔了 3.7%,歡迎來到薪資不平等的資本主義世界。

放眼望去這 Top 1% 族群之中,大學學歷是基本,許多更是名校畢業。連拜登總統口口聲聲說要他的內閣完全反映出美國人口,選舉期間更是口口聲聲說自己大學時念了一間州立(非名校)大學,好營造出接地氣的氛圍來拉近和選民之間的距離,但卻被《Politico》揭露,拜登目前的內閣成員有 41% 都來自長春藤名校,這比例跟真實的美國還是有著顯著的落差。

不得不說,美國大學目前的申請系統,某些程度來說也是為這些 1% 的子女們量身打造。即便美國喊著憲法底下人人平等,但是資本主義當道之下的起跑點就是不同。《時代雜誌》曾經出過一篇深度報導,發現近年來菁英名校錄取學生來自 Top 1% 的家庭,遠超過薪資平均值 $65,000 以下的家庭。就某些角度來說,一旦拿到名校的文憑,這些名校畢業的學生往往拿下最高薪的職位,無論是申請法學院還是去華爾街上班,最賺錢的事務所或大公司很多時候只聘請菁英名校畢業的學生。

根據美國大學理事會在 2016 年所釋出的資料顯示出,年收入超過 $20 萬美金的家長或是擁有研究所學歷的家長,都比低薪和沒有高等學歷的家長更容易養出考高分的小孩,比如大學申請的考試 SAT 上面。這類型的考試不只一次被發現和學生的家境水平成正比,有補習有私人家教的學生往往能考出更好的成績。美國今年因為疫情關係,破天荒首度大規模的不考慮 SAT 和 ACT 的成績為申請指標。《華爾街日報》指出,這讓申請人數急遽暴增至 43%,以哈佛為例,錄取率暴跌至 3.4%,許多之前因為無法拿高分的學生通通都來躍躍欲試。但是事實的真相就是,即便放下 SAT,這場申起大學的比賽也未必公平。

「世襲名校」:花大錢換來的教育與履歷

名校大學不是慈善事業,身家背景顯赫外加不用學貸的學生是這些昂貴名校的基石,沒有 Top 1% 校友資助,外加這些 Top 1% 的小孩來念外加付「貴鬆鬆」的學費,全都將名額分配給想要脫離階級複製的優秀清貧生是絕對不可能。想要進這些名校,成績好是基本要件,但更多的必須向學校證明自己是具有領導能力,且各方面都傑出的優秀人才(英文說法是 well rounded)。

這裡不是叫你每種課外活動都沾一點,而是聚焦在少部分的課外活動,且在這些地方做出成績來──無論是參加數學奧林匹亞競賽得獎、拿下全州舞蹈競賽的冠軍、球類運動校隊的傑出運動員 MVP,還是去療養院義工團隊的隊長,或是坐飛機到非洲幫忙蓋學校等,總之就是讓學校看到你除了成績之外的與眾不同。

但說白了,履歷的打造在不造假的情況下,需要時間金錢甚至是人脈來經營。《時代雜誌》報導指出,美國高中生的家長若有大學畢業,孩子去當志工的天數比別人多了 25%,更有可能在球隊中擔任隊長。用另一種方式來解讀這些數據,就是經濟優渥的孩子不用打工來幫忙付房租,有的是時間專心練球或是好好幫病人擦屁股當志工。

這些 Top 1% 的家庭對兒女的教育極為重視,根據《Market Watch》的一篇報導指出,想讓孩子在好學區中長大、擁有好教育、打造好履歷(包括知性的繪畫音樂課、各類球類運動等)一年平均至少要花家長 $43,707 美金,4 年高中下來,隨便就能花上 $20 萬美金,這錢不是每個人都負擔得起。

這還不包括在好學區置產,雖說根據下圖,全美平均十大最好的學區房價是 $76 萬美金,但疫情之後這個數字恐怕攀升了不少。至少在我住的洛杉磯來說,想在好學區內置產,$76 萬美金比較像會拿來當頭期款的金額(換日線文章:疫情底下的房價一飛衝天)。美國大學申請系統在幾年前被踢爆不少富家子弟靠著作弊賄絡錄取名校,之所以會發生,也都是因為完全抓住這些有錢父母的不安全感,怕自己的兒女不夠優秀進不了名校(延伸閱讀換日線文章:有史以來最駭人的「美國入學醜聞」)。而這些手段的最終目的,無非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傳承這 Top 1% 的身分,好比世襲爵位一樣,代代傳下去。

名校迷思背後,永遠的難題

美國社會對名校根深蒂固的執著與崇拜不禁讓我思索,這樣的現象是否變相地讓學生們更難看到其他非名校卻也能提供好教育的學校?就算未來持續不考慮 SAT 入學考試,廝殺慘烈的狀況是否更難讓其他 99% 的學生們打進名校?如何才能調整這個系統,好讓更多 99% 的孩子能有更多的機會和 Top 1% 的孩子獲得名校的教育,似乎是個多年來都難解的習題。唯一可以確定的但有點諷刺的,是名校的光環如同美國自由平等的口號一樣,將會繼續無止境的存留下去。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美國名校迷思,Top 1% 的代價:就算不考 SAT/ACT,99% 的你也難「躋身上流」?》,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房價衝上天、四倍輕生率──加州「天龍國」明星高中背後,鮮為人知的辛酸故事
有史以來最駭人的「美國入學醜聞」:基金會洗錢 20 年,服務富家子弟作弊錄取一流大學

作者簡介:

Dr. Phoebe,從台灣小學畢業就背著行囊到美國當起小留學生,開始像候鳥一樣的飄泊飛行。大學畢業於UCLA分子生物系,研究所畢業於NYU牙醫系,曾工作生活於紐約和舊金山,目前在洛杉機執業的小牙醫師。熱愛牙醫的工作,尤其傾聽病患訴說千奇百怪的真實故事。同時熱愛到處旅行,因而愛上寫作,成為兼職旅遊作家。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