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合作有助嚇阻美國在亞洲的戰爭

5月27日,俄羅斯雷達衛星「神鷹-FKA」由聯盟-2.1a火箭推送升空且成功入軌。首先,其不受天候限制的高清晰拍攝有助於監測北極冰面與偵查烏克蘭軍隊集結動向,特別是當北約東擴到芬蘭與瑞典,俄美軍事交鋒將從烏克蘭延伸到北極航道,俄羅斯衛星多功能監測與移轉核武給白俄羅斯,皆具軍事嚇阻意涵。

其次,莫斯科將拜科努爾的工作轉交到本國的東方航天場,可降低地緣政治風險與國際恐怖主義的侵擾。再者,俄羅斯與中亞國家、中國持續深化天然氣管道的跨境合作。包括科技、能源和基礎設施的區域合作,可減少前蘇聯地區政局動盪對俄羅斯主權的損害程度。中俄的合作也可使中亞國家免於做出抉擇。

今年俄羅斯外交政策構想中引入了國家文明的概念。俄羅斯從歐亞民族的身分認同中尋求區域的融合,從而在現實主義的主權國家基礎上維護本國在中亞的安全與經濟利益。首屆中國─中亞峰會於5月18~19日在西安召開;5月24~25日第二屆歐亞經濟論壇在莫斯科召開,俄羅斯擘畫的大歐亞能源聯盟與經濟圈,可增加對外談判的戰略籌碼。

冷戰時期,美國在歐洲與蘇聯畫定勢力範圍,卻在亞洲興兵,包括韓戰、越戰、阿富汗戰爭,導致中蘇關係緊張,成功創造地緣條件。首先,美國在中美逐霸中需取得冷戰勝利所需要的第一個結構性條件,即複製冷戰「聯中制俄」的格局。其次,美國是否有能力加劇敵國內部政府與軍方之間的不信任關係,導致軍方政變。再者,發動顏色革命,使敵國親西派的領導人訴諸於民意,成功壓制保守派。倘若這三項條件未臻,很難再造冷戰勝利。美國的歐洲安全保證在於,需要有避免核武大國使用核武的戰略緩衝地帶,採取美軍駐軍以象徵其破釜沉舟的抗敵意志。

俄烏戰爭仍在軍事人員和武器科技的對抗上,匕首超高音速飛彈遭愛國者飛彈攔截的消息,具有提供武器和延長戰爭的兩個作用。俄羅斯米格31戰鬥機因駕機難度大,當意外發生時,敵方會自我邀功,真相變得無關緊要。去年4月莫斯科號巡洋艦沉船,基輔和西方即宣稱遭烏克蘭導彈擊沉。北溪天然氣海底管道遭到破壞,至今卻無人承認。

《明斯克協議》的失敗導致俄羅斯與西方信任關係降至冰點,有限戰爭成為暴力外交與升級嚇阻的選擇,傷害深遠。未來莫斯科可能堅持北約必須書面承認俄國新邊界與新領土的安全,倘若美國妥協,將衝擊其在亞洲安全承諾的威信。故在4月底美韓達成《華盛頓宣言》,美國承諾向韓國部署核潛艇,並讓首爾參與其核規畫。儘管北韓沒有反擊報復的能力,但中國有。當中朝的核武力量不能改變美國的行為與意志時,中俄的合作有助於嚇阻美國在亞洲的戰爭。

5月29日,俄羅斯正式退出《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由於無人機容易進入城市侵擾破壞,未來無人機與新式武器須納入談判中,當前的戰略真空正牽動區域大國軍備競賽。在俄羅斯慶祝五九勝利節的數日前,兩架無人機侵入克里姆林宮總統辦公室上方遭擊落,企圖影響莫斯科的決策威信,但這同時卻會刺激俄羅斯報復烏克蘭的行動更加嚴峻。

當大國競爭升級到敵對的境地,其特點就是:擴權、爭霸與戰爭。爭霸的大國偏好選擇戰爭而非風險控管,戰略斷層帶是戰爭衝突區,具有弱小的武力和強大的民族主義。養兵千日,偶發或是刻意的用兵卻在一時。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善戰,外交談判的討價還價可以獲取較多的利益;使用武力反侵入,則需考慮對手的軍事力量程度與自身的差距。

(作者為元智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