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關係:普京習近平簽聯合聲明稱「不結盟」,美國批中國不可「左右逢源」
在烏克蘭戰火激烈之際,俄羅斯總統普京七個月內第二度訪問中國,周四(5月16日)在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
兩人互稱「老朋友」,在人民大會堂共同發表及簽署聯合聲明,確立中俄「不結盟」,但深化「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加強經貿、能源、科技等合作,並多次點名美國批評其霸權行徑。
美國國務院回應指,中國不可在俄羅斯與西方之間「左右逢源」,重申中國支持俄羅斯軍工產業,間接協助普京入侵烏克蘭是不可接受的。
學者對BBC中文分析指,聯合聲明以反制美國為基礎鞏固中俄聯盟,將進一步加劇俄中與西方之間的張力。而在俄烏戰爭上,普京繼續獲得中國的支援,最終或可消耗烏克蘭的戰力。
聯合聲明談到什麼?
兩人共同簽署並發表《中俄在兩國建交75週年之際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中國官方新華社公布的中文全文長達13000字。
聯合聲明表示,當前中俄關係超越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模式,具有「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性質,正處於歷史最好水平。
文件強調,「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並非權宜之計,不受一時一事影響,雙方反對任何阻撓兩國關係正常發展,干涉兩國內部事務,限制兩國經濟、技術、國際空間的企圖。
聯合聲明超過10處點名美國,雙方嚴重關切美國為維持自身絕對軍事優勢而破壞戰略穩定的企圖,批評美國針對中俄開展聯合演習,在亞太地區部署陸基中導系統,通過擴大軍事力量和拼湊軍事集團改變東北亞地區力量平衡的霸權行徑,加劇朝鮮半島局勢緊張等。
針對俄烏戰爭,聯合聲明稱「俄方積極評價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客觀公正立場」,歡迎中方願為通過政治外交途徑解決烏克蘭危機發揮建設性作用。
在台灣問題上,文件指俄方重申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堅定支持中方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國家統一的舉措。
聯合聲明也提及雙方將擴大務實合作,涵蓋貿易、金融、能源、航天、人工智能、通信技術、農業、工業、醫學、教育等多個領域。
分析:與西方越走越遠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卡耐基中國項目研究員莊嘉穎對BBC中文分析指,從聯合聲明的文字觀察,中俄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似乎是為了反制兩國認為來自美國的挑戰與壓力,「儘管沒有正式盟友關係,但仍然會在不同領域和地區推動自己的利益,修正現有的國際秩序」。
他指出,習近平在訪問歐洲後,幾乎立刻與普京深化合作,顯示他無視歐洲對俄羅斯的顧慮,以及歐洲對中國支援俄國的抗議。「或許這樣地發展,表示北京認為歐洲因為不能沒有中國市場,或者中國無法改變歐洲的立場。」
他續指,這次普習會影響俄烏戰爭局勢,普京或許認為之前中國給予的支持,讓他有能力持續戰爭,「假如這樣的支援能夠繼續甚至增加,最終可以消耗烏克蘭的戰力,取得勝利。」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教授陳家洛對BBC中文分析指,中國試圖分化美國和歐洲內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美歐試圖分化俄羅斯和中國,就不那麼成功。
他說,儘管中國希望平衡與西方的關係,然而隨著中俄靠攏,中國被視為支持俄羅斯在烏克蘭的進攻,北京與西方的關係恐怕越走越遠。「美國和整個歐盟的人會對中國的看法更強烈和負面,更相信中國威脅論。『說好中國故事』的外交手法將逐漸失去說服力,會被認為是虛偽。」
他認為,聯合聲明是以對抗美國為基礎,去鞏固兩國意識形態和實用主義的聯盟。「這兩個非民主政權之間的緊密聯繫,為彼此的地緣政治野心壯膽——對普京來說是前蘇聯國家,對習近平來說是台灣和南海。兩國都希望看到美國作為全球大國的地位被削弱,從而減少對他們野心的制衡。」
陳家洛又提到,普京這次國事訪問的日子,正值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訪華35年週年,但中俄官方都刻意淡化,凸顯兩國正在走歷史回頭路。「普京和習近平都不想背負1989年的包袱,對他們來說,『偉大民族復興』不容納『西方民主自由價值觀』。」
1989年5月15日至18日,戈爾巴喬夫訪問北京並與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會面。兩人都被視為改革派,會面後不久中國發生「六四」事件,蘇聯瓦解。
美國的反應
針對中俄簽署聯合聲明,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帕特爾指,中國不能兩者兼得,「你不能一方面想與與歐洲和其他國家建立友好關係,另一方面卻繼續支持長期以來對歐洲安全的最大威脅」。
帕特爾又批評,中國雖然沒有直接向俄羅斯運送武器,但支持俄羅斯的國防工業,不但影響烏克蘭的安全,也影響歐洲的安全。他重申,解決烏克蘭問題很簡單,就是俄羅斯從烏克蘭撤軍。
這是普京開啟第五個總統任期後的首次外訪,至今與習近平會面超過40次。這次除了在人民大會堂共同簽署文件,兩人也在中南海舉行小範圍會晤。
國事訪問為期兩天,普京在第二天轉到黑龍江哈爾濱,出席中俄博覽會及中俄區域合作論壇的開幕式,並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師生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