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獨佔公益彩券發行權27年,這對台灣彩券產業的發展是件好事嗎?

文:林明賢(科技業)

十年一期的公益彩券及運動彩券發行權皆於今年重新招標。公益彩券僅現任發行商投標,報載幾家有興趣投標的銀行皆未遞標。博弈產業向來是利潤豐厚的產業,2021年的發行商佣金逾57億,扣除回饋金27億,發行商一年佣金利得即達20億,為何其他銀行最後放棄投標?其原因令人玩味。

電腦型公益彩券於2002年發行,第一次採資格標,之後每屆皆為價格標,第三、四屆均為中信得標,中信回饋金分別為每年20.87億及27億,第五屆因無競爭者,中信幾乎確認得標,以致公益彩券2007至2033年共計27年可望均由中信發行經營。

這對台灣彩券產業的發展是件好事嗎?中信挾其已經營十數年的攤提低成本及每年佣金高獲利,原本預期將此次投標將再創新高的回饋金,是否讓其他銀行覺得無法比敵而放棄投標?而中信發現無競爭者後,會不會降低給政府的回饋金,甚至下修至政府的底限15億,平白讓政府少賺十幾億?

更重要的是,政府採價格標並讓同一家廠商經營27年,就像慢慢養大了一隻恐龍,大到別人無法擊倒,甚至傷害到自己才後悔不已。

國外運動彩券開放多家競爭,是有原因的

運動彩券的招標更備受爭議。國外運動彩券大多是多家發行商,各家賠率、玩法、促銷各不相同,民眾有多元選擇,而且已朝手機APP下注發展,甚至不再開設實體彩券店面。

為何在國外,運動彩券的發行權比公益彩券來得開放?因為公益彩券要的是累積鉅額頭奬,只要一家發行商即可。而運動彩券在下注前就已訂好賠率,是莊家和民眾對賭的概念,理所當然民眾可以選擇提供對自己有利賠率的莊家來下注,所以世界多數國家的運動彩券少則數個、多達一、二十個發行商皆有。

此外,國外政府對於發行商的抽稅方式多為銷售額扣除奬金之後,依比例抽稅,甚至有高達51%稅額,這樣就能達到民眾得到很好的賠率、政府抽到很高的稅,各家發行商互相競爭創造最佳利潤。

但反觀國內,政府先從銷售額扣除10%的體育發展基金,再扣除12%的弱勢經銷商及發行商佣金,奬金支出只剩78%,跟國外90到95%的奬金支出率相比,實在差了一大截,無怪乎地下運彩在台灣相當盛行。然而更令人不解的,是體育署竟以公辦民營運動彩券不宜開放多家競爭為由,枉顧立法院運動彩券公聽會產官學界的建議,連公平會都樂見其成多家競爭以促進彩券產業良性發展,體育署仍劃地自限。

沒有競爭,怎麼能有良好發展?

若運動彩券也像公益彩券一樣,沒有廠商要投標,仍然由中信辜家再繼續經營十年,這是政府所樂見的嗎?

一個產業的發展若沒有競爭,難以有良好發展。更不用說明明運動彩券的年銷售額已達466億(近五年平均也超過400億),體育署日前公布的公告草案中,卻設銷售額底限為300億元,更令人百思不解!發行運動彩券的目的不是要爭取更多的經費來培育國家選手及全民體育嗎?體育署怎麼會在標準的設定上,自己先倒退嚕?

當國外運動彩券朝向虛擬賽事發展、甚至結合AR、VR科技應用,帶來產業的新發展及就業,體育署仍沒有把彩券視為一個產業,好好思考如何引領朝向更好的方向發展,那麼彩券就只是政府的提款機而已。這絕非國民之福,政府需三思!

延伸閱讀
五問蔡政府與國安團隊:執政已六年如何在任期內落實迫切的國防改革?
從「三中一青」轉向「一代一線」,中共瞄準台灣青年推動「融合促統」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