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金今年拚賺「6字頭」 總座陳佳文:審慎樂觀

沒有最高只有更高。中信金控去年合併稅後純益560.81億元,創下成立以來單年最高。媒體詢問,中信金今年前4月稅後純益年增59.2%相當強勁,全年有無機會維持「雙位數」成長?中信金控總經理陳佳文說:「答案是審慎樂觀。」

中信金今(31)日下午舉行第一季法說會,繼去年獲利繳出公司史上最好成績,今年擬配股息1.8元也是歷年股息金額最高之後,投資人關心中信金今年獲利動能,陳佳文表示,如果台灣的經濟能夠維持穩健成長,中信金核心子公司中國信託銀行應該可以穩定的持續增加獲利,另外一個獲利引擎台灣人壽,因今年第一季在股市走高及新台幣匯率貶值助攻下,已有良好獲利基礎,「個人覺得,我們今年跟去年比起來,獲利雙位數的成長有機會,而且是審慎樂觀。」

陳佳文今年3月12日在法說會上,針對中信金的配息金額,原本預告較佳情況為1.5元,隨後於4月26日的中信金董事會,通過數字為1.8元,帶動中信金股價一路攻高,從4月26日收盤價31.15元至今日35.4元,波段漲幅多達13.6%。

陳佳文說,今年股息發得比較多,配發率(股利金額除以每股稅後純益)達63.8%為近年新高,除了中信金去年稅後賺近561億元創下史上新高,另外就是隨著資本市場回溫,有接近400億元的特別盈餘公積迴轉。

他解釋,中信金的配息來源並未動用特別盈餘公積迴轉,不過,隨著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回升,金控淨值增加,現金股利發放能力水漲船高,有更大空間因應配息對資本適足率下降的影響。

陳佳文捎來中信金今年獲利有機會「雙位數」成長的訊息,代表中信金今年稅後純益有機會挑戰「6字頭」,以逾616億元來刷新歷史紀錄。其中在銀行業務方面,他分析,大家預期美國聯準會降息速度與幅度可能慢一點,這種情況對銀行的利差應該比較有利,另外,我國中央銀行下半年就算再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對中信銀獲利的影響不是那麼大,央行每升息1碼,中信銀稅前盈餘僅約減少4億元。

壽險業務方面,台股大盤指數已經來到高點,短線獲利了結壓力仍大,但每年6、7、8月為台灣企業股利發放旺季,壽險公司有現金股利大補丸挹注。至於聯準會的降息節奏,如果降息比較快,對壽險業將是大利多,債券評價損失會減緩一點,避險成本也會隨台美利差縮小而減少,如果聯準會降息比較緩慢,對人壽業的獲利就會有比較不利的影響。

台壽每股EV走高 但有效契約價值減少

今日法說會上,台灣人壽也公布,去年底隱含價值(EV)為2587億元、年增16.8%,用中信金加權平均流通在外股數計算,台壽去年底每股EV為13.2元,較前年底11.4元走高,可以想成,一年過去,台壽對中信金的每股價值貢獻,多了1.8元。

調整後淨值與有效契約價值為壽險公司隱含價值的主要構成項目,據台壽今日公布,該公司去年底有效契約價值1552億元,年減58億元,不增反減,主因罹病率與脫退率精算假設變更,這部分讓有效契約價值一舉掉了175億元。

台灣人壽策略長葉栢宏資深副總解釋,罹病率部分的影響數約占175億元的6成,主因醫療費用持續上升,以及新冠疫情之後到醫院看診的人數增加,導致醫療險理賠金額攀升;脫退率部分,也就是保單提前解約,隨著美國大幅升息,保單解約變多,這部分的影響約占175億元的4成。

葉栢宏表示,與主要壽險同業類似,台壽的脫退率高峰在前(2022)年第四季,當時每個月保費大概淨流出100億元,保費淨流出指壽險公司的總保費收入低於總保險金支出。台壽今年第一季雖然還是處於保費淨流出的狀態,但是每個月淨流出金額已經比較緩和,大概是每個月50億元水準。

<cite>台灣人壽策略長葉栢宏表示,公司資本適足率穩健,目前暫無籌資規劃。(陳怡慈攝)</cite>
台灣人壽策略長葉栢宏表示,公司資本適足率穩健,目前暫無籌資規劃。(陳怡慈攝)

陳佳文也說,保費收入雖然呈現淨流出,但台壽整個現金流沒有問題,因為壽險公司的收入除了保費之外,投資收入也占很大部分。由於台壽目前資本適足率(RBC)仍夠,商品策略不會從保費淨流出來思考,而是會持續朝接軌國際制度ICS努力,會繼續推廣外幣期繳型保單,以及價值比較高的保障型保單。

葉栢宏也說,台壽目前資本適足率300%多,比法令要求的下限200%高上許多,加上金管會保險局已經公布三階段的過渡性與在地化國際接軌措施,按照目前試算結果,針對2026年元旦接軌之前的資本需求,暫無辦理現金增資或發行次順位債券的急迫性,後續再視總體經濟變化與公司業務發展情況而定。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