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與習近平十年 「黃金時代」黯然褪色 英中關係歷史與現狀

2015年,中英關係"黃金時代",卡梅倫和習近平在酒吧
2015年,中英關係「黃金時代」,卡梅倫和習近平在酒吧品嚐英國傳統美食炸魚和薯條,一人喝了一大杯黑啤酒。

2022年夏末秋初,中國和英國分別走到了領導層更迭的關鍵時刻。

世界矚目的中共二世大將在10月16日舉行,而英國執政保守黨也在9月5日選出了新黨魁特拉斯(Liz Truss,又譯卓慧思),即新一任首相。

英國保守黨黨魁的最後兩名候選人,前任財相蘇納克(Rishi Sunak,又譯辛偉誠)和前任外交大臣特拉斯在競選過程中都曾表態,當選後將對中國採取強硬的立場。特拉斯在當選前甚至表示,她成為首相後,將把中國視為英國國家安全的「威脅」。

果真如此,那麼在習近平自2012年中共十八大出任中共總書記以來執掌中國的十年內,英國和中國的關係將從2015年的「黃金時代」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惡化至如今矛盾、對立的地步。

實際上,早在2020年,由於英國迅速調整對華政策,有媒體評論已經稱:中英關係從「黃金化為灰燼」。

中共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因為前有中國修憲為習近平連任國家主席作為鋪墊,也因為中共黨章並未對黨總書記的任期設限,所以有關習近平將打破領導人兩任任期的限制,再次連任的揣測甚囂塵上。

BBC中文梳理中共建政70多年以來英國與中國之間的重要事件,從歷史角度觀察未來的英中關係走向。

1950年代至1970年代建交

1950年1月6日,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最早承認中國的西方大國。中、英雖然在1954年6月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但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是在1972年3月13日。

值得一提的是,英、中建交之前,中共與前蘇聯「老大哥」之間的關係已經惡化,中蘇對峙,蘇聯大兵壓境的同時,中國與美國之間仍然隔絶,中國面臨嚴峻的國際孤立局面。

就在英、中1972年建立外交關係之前,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出現明顯的緩和跡象:1971年4月,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運動員和記者訪問北京;同年7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1972年2月,美國時任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創造美、中建交的歷史,轟動世界。

從時間線來看,英國在1972年與中國正式建交緊接在尼克松訪華之後,但比美、中1978年年底發表《聯合公報》、1979年正式建交仍然早了很多年。

在回顧英國與中國關係時,有一個無法避開的歷史事件,那就是英國曾與清朝政府簽署條約,從1898年7月1日開始租借覆蓋深圳河以南,九龍界限街(原割讓地邊界)以北,東起大鵬灣,西至深圳灣,以及附近235個島嶼共376平方英里的香港新界和新九龍,租期99年。

這也是中國要求英國在1997年6月30日歸還香港主權的依據。

1979年3月29日,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在北京會見香港總督麥理浩(Murray MacLehose),提出了香港問題,表示中國將在1997年6月30日之後重新對「香港特區」行使主權。

同年10月,時任中國總理華國鋒訪問英國,成為中共建政之後第一位訪問英國的中國政府首腦。

華國鋒訪問英國期間發表講話表示:中英兩國「彼此之間不存在根本的利害衝突,卻有著不少共同利益」。

1980年代:香港問題和天安門鎮壓

1982年4月英國和中國開始就香港的未來進行談判。英國前首相愛德華·希思(Edward Heath)作為香港問題特使在北京會見了鄧小平。

鄧小平首次告訴希思,中國將在「一國兩制」政策下統治香港。

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首次訪問中國, 就香港未來與中國磋商。

英、中之間經過約四個月的談判,在1984年12月19日簽署《中英香港問題聯合聲明》。中國承諾在香港主權移交之後,給予香港高度自治權,其中包括: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香港特區「依法保障人身、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旅行、遷徙、通信、罷工、選擇職業和學術研究以及宗教信仰等各項權利和自由」。

隨著英、中就香港問題達成協議,1986年10月12-18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菲利普親王對中國國事訪問。這是有史以來第一位英國國家元首訪問中國。

當時82歲的鄧小平向60歲的女王表示:感謝你大老遠跑來看我這個中國老頭子。

但是,英、中兩國之間的「蜜月」友好關係持續了四年多後,1989年北京天安門廣場鎮壓學生民主運動的「六四」事件使兩國關係再次緊張。1989年6月26日,英國與歐盟一起,對中國實行經濟和外交制裁。

1990年代:香港政改風波與主權移交

因「六四」鎮壓而緊張的英、中關係尚未得以緩和,1992年7月,英國最後一任香港總督彭定康(Chris Patten)走馬上任,標誌著英、中兩國關係新一輪緊張的開始。

1992年10月,彭定康上任伊始,第一次發佈《施政報告》,即提出將要改革香港的立法會選舉制度,將行政與立法「兩局分家」,加快香港的民主步伐,引起中國方面的不滿。中國批評香港的政改提議並沒有諮詢中方意見。當時港澳辦主任魯平曾公開斥責彭定康是香港歷史的「千古罪人」。

英中之間就香港主權移交的談判也因此暫停了數月,直至1993年4月才得以恢復。

儘管中國強烈反對,彭定康的政改方案最終在香港民主派議員的支持下在立法局獲得通過,並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中落實。

作為對應,中國宣佈如此選出的立法局議員不會全部過渡成為香港特區第一屆政府的立法會議員,即所謂「直通車」安排,同時「另起爐灶」,成立替代的臨時立法會。

中、英在緊張的爭拗中終於就主權移交儀式在1996年9月底達成了協議。

1997年6月30日午夜,英國退出香港,中國接管香港,為英國在香港156年的管治劃上了句號。

香港主權順利移交後,英、中關係逐漸恢復正常。1998年中國總理朱鎔基與英國首相布萊爾互訪,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宣佈建立中英全面伙伴關係。

1999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英國。這是中國國家元首對英國的首次國事訪問。

千禧十年:香港、西藏與雙邊貿易

香港回歸後的兩國關係,是中國外交部總結雙邊關係時的重點,而之前兩國因為「六四」的緊張關係以及在香港主權移交過程當中出現過的矛盾與問題都沒有列入中國外交部論述兩國關係的內容。

不過,英國議會就中英關係的發展時間線中,仍然列出了2000年之後中英之間因為中國干涉香港事務出現的矛盾。

另外從2000年開始的十年間,因為藏民「自焚」抗議和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訪問英國,英國與中國之間時有摩擦,但仍然在2004年5月,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問英國後,兩國發表了聯合聲明,宣佈建立中英全面戰略伙伴關係。2005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英國國事訪問。

2008年8月,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上出現一輛倫敦紅色雙層巴士
2008年8月,倫敦雙層巴士作為2012年奧運會主辦地的標誌出現在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上,象徵著英國和中國關係密切的開始。

2008年中國舉行奧運會前後,儘管英國政界人士對西藏和新疆少數民族權益問題表示關注,英國政府與中國政府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密。

2008年1月,英國首相布朗(Gordon Brown)訪問中國;8月,布朗前往北京觀看奧運會的開幕式。那一年,共有8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到北京出席奧運會開幕式,其中除了英國首相布朗,還包括美國總統布什、法國總統薩爾科齊、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俄羅斯總理普京......

2008年10月29日,英國外交大臣米利班德發表聲明,放棄英國長期以來的西藏政策,承認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另外在2008年4月,英國與中國開始經濟財金對話機制。英中之間即將迎來關係最為密切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

2010年11月,英國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率領四名內閣大臣和近50名英國工商界領袖組成的最大規模代表團訪問北京。

他在北京大學發表講話表示,英國希望進一步加強英中關係與合作,不僅要加強英中經貿關係,還要加強與中方在各方面的對話和溝通。

他說:「我們兩國已就廣泛議題建立了高級別的對話機制,在這些機制下,不僅能夠商討國際問題,還能夠探討雙方的經貿關係。我們能夠廣泛交流並理解對方的價值觀和利益訴求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如何看待中國的崛起,我認為這是機遇。我們選擇接觸而非隔膜、對話而非僵持、共贏而非零和博弈、伙伴關係而非保護主義。」

但中、英之間的熱絡關係仍然受到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反映的中國人權問題以及西藏問題的困擾。特別是2012年5月,卡梅倫與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的會面,使中國方面極為不滿,導致兩國政府官員的接觸「冰凍」,直至2013年11月,卡梅倫早就在計劃中的中國訪問才得以進行。

2014年,香港爆發為爭取普選民主的「雨傘運動」,但這並未影響英、中之間在經貿領域的合作。2015年3月,英國是第一個表態願意成為中國牽頭的亞投行(AIIB)成員國的西方國家。為此,美國奧巴馬政府曾批評英國對中國「有求必應」(constant accommodation)。

2015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國事訪問英國,受到英國女王的盛大款待,也成為中英關係「黃金時代」的高潮。時任英國外交大臣哈蒙德(Philip Hammond)曾表示:「與中國打交道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但我們在過程中也知道有哪些困難」。

隨著卡梅倫在2016年6月英國公投「脫歐」後下台,英中之間的「黃金時代」蒙上陰影,英國開始對中國的投資更加審慎,但兩國官員仍然頻繁互訪,對保持「黃金時代」也繼續做出承諾。

香港主權移交
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儀式。

2017年,香港主權移交20週年時,時任英國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曾經發文,表示香港的「一國兩制」在絶大多數領域運行良好。

2019年,英國與中國關係因為新疆維吾爾人權問題、香港大規模「反送中」運動和中國電訊巨頭華為在英國業務前景而出現緊張。

針對中國方面多次表示《 中英香港問題聯合聲明》是「歷史文件」,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英國外交大臣多米尼克·拉布(Dominic Raab)在2019年12月,聯合聲明簽署35週年之際表示:作為聯合聲明的簽署方, 英國嚴肅對待承諾,支持貫徹一國兩制。確保香港未來成功和穩定的唯一辦法,就是尊重承諾,通過實際的政治對話解決香港人民的合法關切。

新冠疫情、華為、香港與新冷戰

進入2020年,最早出現在中國武漢的新冠病毒蔓延到世界各地,各國紛紛採取封城抗疫的措施,英國與中國之間的航班中斷。但兩國緊張關係仍然繼續。

2020年7月,儘管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警告,如果英國將華為排除在5G網絡建設之外將面臨嚴重後果,英國仍然決定停止繼續使用華為設備,英國政府從2020年12月31日起停止購買新的華為設備,而英國5G網絡中已有的華為設備須在2027年前拆除。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在首相府外參加慶祝農曆新春佳節活動。
2020年年初,剛剛當選的鮑里斯·約翰遜在首相府外參加慶祝農曆新春佳節活動。

另外,2020年7月,英國宣佈從2021年開始對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的香港公民開放入境英國簽證申請。

2021年,英國與澳大利亞、美國簽署AUKUS安全協議。這是數十年來這三個國家之間達成的最重量級的防衛伙伴機制,劍指何方不言而喻。中國立即反應稱:各國不該建立針對或損害第三方利益的排他性集團,應該「拋棄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

中國至今嚴格執行的新冠「清零」政策,使英、中兩國在政府、商界和民間的交流劇減。

2022年是英國和中國建交50週年。3月,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時任英國首相約翰遜通了一次電話,從中國官方的措辭來看,這一次電話應該是習近平主動要求的,因為在中國官方報道中沒有慣常的「應約」一詞。

習近平說,中英建交50年來,「關係雖有坎坷,但總體不斷發展」, 並希望英國「以客觀公正態度看待中國和中英關係」,同中方一道,推動兩國關係不斷發展。

英國政府沒有詳細透露本次談話的細節,稱「領導人討論了一系列互相關心的問題,包括烏克蘭局勢」。「這是一次坦誠的對話,進行了約一個小時。雙方同意很快再次通話。」

不過,距離這次電話已經過去了半年。時至今日,習近平面對中共二十大的關鍵時刻,而約翰遜已經辭職,新首相特拉斯走馬上任。

中英關係前景

影響英、中兩國關係發展的重大問題從香港、西藏、新疆,又增加了國際間的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和美、中對抗、全球氣候變暖等新問題。

然而,英、中都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在國際間的安全事務方面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威脅全世界未來的氣候變暖問題上,雙方更有合作的現實必要。

脫歐之後凖備單飛世界的英國,在新冠疫情之前就制訂了「全球化英國"(Global Britain)的長遠目標,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英國發展貿易和投資無疑有相當的價值。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是英國2021年最大的進口貿易伙伴和第六大貨物出口伙伴。英國2021年從中國進口了636億英鎊的貨物,同時出口了188億英鎊的貨物。

另外,在2021-22學年,有28930名中國學生在英國大學學習,比上一年增加了12%。根據英國文化委員會的數據,這對英國經濟來說每年價值25.5億英鎊。

對中國而言,脫歐後的英國也仍然是極為重要的貿易和投資伙伴。

英國是中國在歐洲第三大貿易伙伴、第二大投資目的地和第二大外資來源地。據中國外交部網站上的統計,2021年英國對華投資12億美元,同比增長22%。中國對英國投資26.3億美元,同比增長246%。

目前已有超過500家中資企業落戶英國。 英國在中國重點發展的交通、能源、化工、機械製造領域及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方面具有優勢,而英國則是中國機電、紡織、化工、金屬製品、服裝以及初級產品的重要市場。

雙邊關係中儘管有如此多的有利可圖之處,英國政府的重點似乎已經從經貿轉向了其他。

現任首相特拉斯在競選前擔任外交大臣期間和競選過程中都曾經對中國強硬表態。

在特拉斯的領導下,英國對華政策的進一步發展前景如何?

最近英國智庫「英國外交政策集團」(British Foreign Policy Group)刊發評論文章,認為「自由」將是她領導政府對華政策理念的指導思想。

文章認為,「作為國際貿易大臣,她把追求自由貿易作為她的主要目標,並堅持認為這樣做與她對英國脫歐的支持是一致的。然而,她也明確表示,積極支持自由民主結構是她自由概念的根本。 」

文章評論說,特拉斯在擔任外交大臣時,在中國問題上採取了比其前任更強硬的態度。

「如果她作為首相堅持這種做法,英國與中國的關係可能會經歷近年來前所未有的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