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扭曲華人文化與民族統合為一,圖謀把「華人」佔為己有

文:林嘉培

⋯⋯近代以後⋯⋯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數仁人志士奮起抗爭,但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團結帶領人民前仆后繼、頑強奮斗,把貧窮落后的舊中國變成日益走向繁榮富強的新中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有力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新任總書記的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 (2012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2012年11月16日

一說到「中華」或「中華民族」,耳邊就不時響起遊蕩在資訊媒體世界中,名為習近平的幽靈所不斷复讀的吱吱聲,那是生在這個時代的華人,所揮之不去的陰影。誰叫用以自我身份辨識的「華人」一詞,偏偏就有承繼自「中華」的「華」這一字呢?

上任伊始,習近平隨即推動宣傳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質上是透過國家政治機器將「中華民族」與「黨國」(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綁在一起。無論是在理論中,還是情感上,所有同屬為「中華民族」這一源流的民族、種族與文化的個體,都變為中國共產黨所要「團結帶領」的對象,以便「繼續為實現(實質上是中國共產黨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實際上,「中華民族」作為文化概念,以及「中國人」作為國民國家概念,在所謂民族偉大復興的論述中是界定不明、模糊且混雜在一起。一方面,所謂「民族復興」所強調的不是漢族、羌族或藏族的單一民族之復興,而是涵括中國領土內所有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之多民族的共同復興,故而也被視為是「中國人」的復興。

但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卻同時又是超國界的文化概念,承繼中華文化的所有非中國人也被歸納為「中華民族」之一份子,「海外華人」黨國機器大外宣的工作對象。回到習近平在更早些日子(10月29日)所言: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最偉大的中國夢......它凝聚和寄託了幾代中國人的這樣的一種宿願,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

在此闡釋邏輯中,中華民族的復興=中國夢=中國人的宿願=中華民族和中國人的整體利益。二者並行且意義不明,卻依舊成功呼喚不少自我定位為中華民族的非中國人,迎合中共政權的利益。至少在筆者看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由官方主導、用於維護既有政體的國家民族主義,且有很強烈的「敵我關係」之蘊涵。此外,其對外影響的擴散,已幾近重返「華夷之辨」的天下秩序觀。

下圖雖為漢代華夷思想的天下概念圖,但筆者認為可藉此深思當前中共政權中華民族論的天下秩序觀。

須知其所謂中華民族,是與中共黨國政體綁架在一起,所以其天子正是以中國共產黨為獨大領導的國家政權,內外臣皆為受其統治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土範圍之內,內臣甚至可涵括與黨中央領導派系水火不容、但仍忠於黨國的派系在內,如江派、團派等;外臣可指諸如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之黨員。至於朝貢國呢?中華民族論在此可起的大外宣作用,就是不分國籍、但凡將自我文化或民族認同附和此論者,自願地成為朝貢從屬者。

「中華民族」及其衍生物「華人」,就自然地伴隨中共在國外的大外宣工作,為許多批評中共專制政權的人們留下了惡劣印象,甚至成為貶義詞。如在台灣,知名網紅朱家安就說:「中共想統治誰,誰就是華人。」在網絡用語上,對專橫作為的批評甚至出現了「很華」、「華國體系」的描述用法。

至少在台灣,華人在日常用語中面臨被去脈絡化、被過度簡化地等同於中共(=中國人=中華民族)的尷尬處境,殊不知作為文化主體指涉用詞的華人,仍舊可用於區別華人與非華人(如非華裔新住民、原住民),以凸顯出後者的文化特徵。

說到底,「華人」如今已成為約定俗成的名稱,何以會和「中華民族」並排在一起?或進一步言之,有必要和中國共產黨所詮釋的「中華民族」並排在一起嗎?韓國首爾大學東洋史學系的朴漢濟教授,在《大唐帝國的遺產:胡漢統合及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中的考證,指出「華人」最早是出現在西晉陳留圉人江統的〈徙戎論〉,在文脈中有著「中華土地上的人民們」之義,指的是不論種族地在中華之地習得中華文化之人。

無需在此引述其更詳盡的闡述內容,重點在於「華人」所指稱的習得中華文化之人,不止於習得,而是包括在有形與無形中繼承、實行與生活出中華文化。「華」字並不是諸如羌人、滿人或漢人等依氏族部落或血統為據的種族名稱,也不是國民國家(Nation States)的國民身份認知,而是族群(ethnic)而非民族(nation)或種族(race)和文化上的概念。

民初「五族共和」的宣傳畫,這個理念在後來被建構出的「中華民族」取代

在現代世界各地華人社會中,「華人」的文化和民族起源上確實脫離不了與地域性意義上的「中國」之間的關聯,但一論及「華人」是「中華民族」在身份政治和國族認同,大家的認知上又會有所不同。話說回來,「中華民族」實際上又是什麼?首先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頭緒的,是黃興濤所著《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

作者黃興濤教授是清史研究學者,長期以來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工作,對於「中華民族」在觀念史上的脈絡梳理與探索性研究下了不少功夫。人民大學一般留下了俗稱「中共中央第二黨校」的印象,恐怕有人會認為那又是什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華民族論。

實際上,作者的研究書寫雖然間接參雜對黨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論述的認可,不過其歷史考證能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在近代國族危機中,政治性背景下所催生的產物。

與其針對作者的立場去批評,不如透過其歷史脈絡的梳理去發現,「中華民族」並不是什麼「自古以來就有」的民族特性與內涵,而是為了對應內憂外患,用以「團結群人」的新符號與新概念。「團結群人」將在現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族主義式論述起關鍵作用。

中國認同並非始於晚清帝國遭難之際。早在滿人皇帝入關時期,在從天朝上國大明所接手的漢人政權基礎上,形成的是不分滿漢居住區之別地涵括滿清王朝全部統治區的國家認同。中國、中華與大清國作為國家名稱,是在相同意義上交替使用。

有趣的是,相對於學界常用的「漢化」一詞,作者認為清代以前的中國文化已非漢人文化所能涵括,清人在更多時候是在中國或中華的名義下有所整合,其文化絕非是漢人地滿人的單向互動,而是滿漢民族文化之間的互動結果。

譬如在政治制度上,雖說是「清承明制」,但諸如「軍機處」和「私密立儲制度」是滿人皇帝對傳統君相體制和皇位繼承制的改革;尚武重騎射、滿蒙聯盟、重視喇嘛教等滿人特性與傳統,也被引入與漢文化並存,「漢習」也一度被認為是好虛文而受到抵制。

不過,在滿清王朝所統治的遼闊疆土上,滿人文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對下層結構獲得貫徹?漢文化又有多少程度被滿人文化所影響、排斥,甚至是取而代之?作者並未提及,更何況當其「中華民族」是以漢文化為主體,少數族群文化作為附體的多元一體概念時,更甭提少數族群文化當時的實況。

話說回來,滿清王朝本就是由少數族群所形成的統治階層,但在康乾盛世時期,如在與沙俄簽署的《尼布楚條約》中的記述,「中國」已被用於指稱包括整個大清國國土在內的國家名稱,而大清臣民則被稱呼為「華民」。康熙皇帝測繪東北時,滿族故鄉「滿洲」被明確稱為「中國」的「東北一帶」,「中國」已是大清王朝國家的認同符號。

類似的記述延續至晚清時期與歐美等國所簽署的條約,如在1842年《南京條約》的漢文文本中,「中國」與「大清」是混用不分;《望廈條約》漢文文本的開頭則是稱清朝為「中華大清國」。

至此,「中華」、「中國」概念是國家認同的辨識符號,是國家稱謂的習慣。現代意義的民族概念,以及其與「中華」的結合,最後發展成「中華民族」觀念的民族主義式闡釋。

西方列強對晚清帝國的威脅,促使梁啟超等知識份子開始思考如何建設主權自主民族國家的問題。最著名者,莫屬「中華民族」的創始人物梁啟超。1902年,梁啟超在《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提出了「⋯⋯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而在1905年的〈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他又言:「今之中華民族,即普遍俗稱所謂漢族者」,「我中國主族,即所謂炎黃遺族」。

但其對「中華民族」一詞的用意其實很模糊,有時如上所引述指的是漢族,但也曾說「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若以後者而論之,梁啟超的前提是承認中國境內不同文化、族群之間的多元現象,而「中華民族」則是對這一多元民族現象的一體化之總稱。因惟有一體化的「中華民族」,才能夠團結一致對抗西方列強的威脅。

於1912年由革命黨人黃興等所發起的中華民族大同會中,強調的是五族文化融合與對共和政體的鞏固(亦即五族共和論的論述),值得注意的是其「會啟」中也有著一體化的敘述模式:「今既合五大民族為一國矣⋯⋯如無集合之機關,安望感情之聯絡?況乎強鄰逼處,虎視眈眈⋯⋯」

也是在同年由時任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所授意組成的「五族國民合進會」,其「會啟」也有同樣的敘述,甚至進一步強調「滿、蒙、回、藏、漢五族國民,固同一血脈、同一枝派,同是父子兄弟之儔,無可疑者。」「各以其所有餘,交補其所不足,舉滿、蒙、回、藏、漢五族國民合一爐以治之,成為一大民族。」

順帶一提,「五族」實為泛稱,其與「中華民族」一樣實為涵括所有子民族在內的「大民族」概念,是一種「一元多流、終歸返本歸一」的民族主義式中華民族觀。我之所以要強調此中之民族主義式,是因此觀盡然承認文化多源流之現象,卻始終呼籲團結一致的重要性以及一體化為同一「大民族」的趨勢。

是故,「中華民族」概念是在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政治性概念,其脈絡是晚清帝國的崩潰、西方列強和日本帝國擴展的威脅,以及尚未確立的新型國家國體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因而需要形塑能取代王朝政治觀念,並且具有主導性和能起團結合一功用的民族觀念。

當前在習近平主政下的中共政權所倡導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論述,其問題在於將「中華民族」轉化為鞏固中共黨國政權的宣傳工具,諸如他在十九大報告中所宣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這是將黨國與中華民族結合為一體,以黨的意志獨斷地領導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的發展,甚至聲明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嶄新階段,有力凝聚了民族精神,得到全世界中華兒女高度認同。」這無疑是將所有華人都歸納入「中華民族」的大民族框架之下。

由中共黨中央所建構的理論甚至進一步指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並且聲明「一個人有自己的基因,一個家族有自己家族的基因,一個民族有本民族的基因」,這就顯明是強行將所有承繼華人傳統文化的個體,不分其國界與所在地地置於黨國領導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

華人文化與民族被統合為一,而此時此刻的中華民族,實際上是以黨國領導和黨的利益作為前提,這是許多尤其在中國之外的響應者所不去深思的。另一方面,是對「華人」概念的誤解與扭曲,實際上正是附和了中共將「華人」與「華人文化」佔為己有的企圖。

延伸閱讀
我在菲律賓田野的進場困境與轉機:意外發現不同學科間的「田野互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