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來開匯/中國為何要做蟒蛇戰略? 蘇紫雲:登陸成敗習近平有政治風險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及資源所所長蘇紫雲今(8)日接受主持人黃光芹《CNEWS匯流新聞網》政論live直播節目《中午來開匯》專訪。在討論台灣潛艦的戰略意義時,他表示,潛艦在海戰中是一個典型的不對稱作戰平台,對台灣來說,潛艦的引進能有效擴大防衛的縱深。
台灣的地理位置南北長、東西窄,防衛縱深相對較小,但潛艦能將防衛線向外延伸,使敵艦難以靠近。蘇紫雲解釋,潛艦的導彈射程約可達兩百公里,搭配台灣國造雄風飛彈或美國魚叉飛彈,能有效提升台灣的海上防衛能力。
蘇紫雲指出,潛艦作用不僅是延伸防衛縱深,還能與飛彈形成「互為犄角」的防禦體系,從海面和水下同時發動攻擊,構建更有效的防衛圈。此外,潛艦還能在戰時扮演反封鎖角色,當敵方試圖封鎖台灣時,潛艦可以執行對敵艦航線的破壞任務,分散敵人的兵力或直接打擊封鎖艦隊,潛艦具有高匿蹤性,敵方在任何時刻都需顧慮台灣潛艦的潛在威脅,進一步提高台灣的防禦能力。
針對海軍司令唐華指對岸有「蟒蛇戰略」,蘇紫雲解釋,這一說法源自國際戰略研究中的比喻手法,像新加坡的「毒蠍戰略」或「海豚戰略」,都以動物來比喻國防政策,便於大眾理解,台灣過去也曾採用「豪豬戰略」來形容其防衛策略。
蘇紫雲表示,「蟒蛇戰略」的概念與古代的圍城戰略類似,旨在包圍和遏制敵方,讓敵人陷入困境,而這一策略在歷史上也有悠久的應用,例如希臘和羅馬時代的圍城戰術。
蘇紫雲表示,台灣在海上可以比喻為「大城堡」,而中國共產黨如果試圖進行兩棲登陸,風險將會非常高,一旦登陸失敗,對於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人習近平來說,將是一場巨大的政治災難。他認為,中共可能選擇不直接攻打台灣,而是實行「圍而不打」的封鎖策略,試圖通過封鎖或隔離台灣來激化內部矛盾,進行非戰爭手段進攻。
「蟒蛇戰略」手法,蘇紫雲認為這是客觀的描述,中共的海軍和海警力量確實有了顯著增強,具備進行封鎖戰的能力,但擁有能力不代表一定能成功。他形容這種情況,就像有人有資格參加奧運或亞運比賽,但不一定能獲獎牌,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陳述。
蘇紫雲還指出,台灣不應該自視過高,但也不要低估自身實力,歷史上有許多以少勝多的例子,例如雅典在馬拉松戰役中打敗波斯帝國,這場戰役後來成為紀念馬拉松比賽的起源,並被改編成電影。他說,歷史上確實存在小國戰勝大國的多個案例,台灣應保持謹慎和務實,利用優勢地形與適當的戰略應對威脅。
蘇紫雲引用了中國歷史的赤壁之戰類比,說明反登陸作戰概念,當時曹操率領百萬雄兵南下,劉備和孫權面臨極大壓力,最終透過運用火攻戰術燒毀曹操的連環戰船,成功扭轉局勢。他說,歷史上的戰爭和政治策略往往會重複出現,不論敵方兵力多寡,戰略和地形的靈活運用是決定勝敗關鍵。
蘇紫雲指出,今日中共若想對台採取封鎖或登陸作戰,也將面臨諸多困難,中共的戰略目標是「速戰速決」,其「首戰即決戰」的理念反映出他們希望快速取勝,以避免國際介入。然而,若戰事延長至4、5個月以上,封鎖作戰將變得極其複雜且難以持續。
關於台灣的物資儲備問題,蘇紫雲提到,台灣確實存在天然氣儲存量僅夠14天,但這主要是因為天然氣的物理特性所限,然而因應對岸威脅,中華民國已經有70年準備。他說,台灣的石油、煤炭等能源儲備足以支撐長期的基礎生活需求,台灣糧食儲備也達6個月,能夠確保基本生活所需;且在緊急狀況下,台灣仍有足夠能源和電力供應,來保障民眾基本生活與重要基礎設施運作。
蘇紫雲表示,面對緊急事態,不論是戰爭還是氣候變遷等威脅,台灣需要有足夠的韌性來應對。他形容,緊急時期就像生物受傷時,血液和氧氣會優先送往腦部等重要器官,資源分配也會集中在最關鍵的領域,以確保基本運作。
蘇紫雲指出,中共的封鎖戰術的確是一個威脅,但僅具備封鎖的能力並不代表一定能成功,中共戰略目標是速戰速決,但若實施封鎖卻變得拖延緩慢,這種「閃電戰」策略與實際手段相互矛盾。他說,中共希望快速解決戰事,但如果封鎖持續數月,這將使其戰略難以奏效,形成「戰略的悲哀」。
蘇紫雲還提到《台灣關係法》中的條款,強調如果中共對台灣採取非和平手段,例如禁運或封鎖,美國將高度關注並可能介入。他詳細描述了美國馳援台灣的時間表,美軍快速部署可以在45分鐘內抵達台灣,而駐紮在西太平洋的第七艦隊,可能在24至48小時內到達台灣周邊海域。
蘇紫雲說,美軍的火力支援,例如B-2「幽靈」轟炸機,從關島、阿拉斯加或印度洋的迪亞哥加西亞基地起飛,大約3小時內就能抵達指定目標區域。因此,從空軍支援到全面的軍事介入,美國的反應速度可以在45分鐘至6小時內開始發揮作用,提供台灣迅速軍事支援。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影音團隊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中午來開匯/指台灣戒嚴時國防佔GDP9% 蘇紫雲:歐布萊恩建議5%可討論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