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科大」交換的 4 大觀察 :對岸不是什麼都好,我們也不是一無是處

大二上學期的時候,因為擔任大陸交換學生的 Student body,負責帶他們熟悉校園與台灣的文化,也陪著他們吃喝玩樂。過程中,聽著他們口中的大陸,支付寶是多麼方便,淘寶、京東線上購物只要一鍵下單等等,意外成為了我「毅然決然」去大陸的「最後一根稻草」。

到底大陸有什麼特別,跟台灣有什麼不一樣呢?

赴中國的「北科大」交換,見證差異

我去交換的學校,是北京科技大學,雖然大家可能對這所學校不那麼熟悉,但其實,該校也算是 211 工程、985 優勢學科創新平台等高水平大學建設方案入選的高校,教育水平很不錯。

當那邊的學生問我是來自哪個學校時,我會跟他們說我來自「北科大」,他們會很疑惑的問,我指的是台灣的哪所學校,我又再說了一次「北科大」,台灣的臺北科技大學這時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北京科技大學與臺北科技大學的縮寫,都是「北科大」。也因為這樣,我很容易就交到大陸的朋友。

而在這裡實地生活後,最大的差異如之前聽同學說過的:微信、支付寶支付無所不在,深入滲透各地所謂一機在手,去哪裡都不必煩惱──不僅在大都市如此,當我跟同學參加定向越野,跑到離市區大概離了 2 個小時遠的郊區,原以為可能只能用紙幣支付,沒想到微信、支付寶仍然能夠派上用場。

校園生活與學習態度

課業方面,交換生有一個很大的「特權」,就是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上的課,既可以「上修」,也可以「下修」其他年級的課(在台灣的學校,通常只能下修,而沒辦法上修)。但我觀察其他同學的選課,發現有幾點跟台灣比較不一樣:

一、大陸修課相對不自由

在台灣修課跟大陸比起來,相對來說比較自由,選擇性較高。令我意外的是,大陸的「北科大」從大一到大三,課都被排得好好的,彈性很小,較難依照自己的興趣選課。

二、學生課業壓力相對重,學生修的學分多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微積分在我們學校是規定上下學期各修 3 學分,其實相對來說已經算是很重的科目了,但是我看到的情況是:他們有的系一學期就要修 6 9 學分,相對來說真的重很多,也因為這樣,他們的社團活動相對台灣較不活躍。

儘管如此,他們有所謂的話劇社、書法社、粵語社等較特別的社團,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新鮮的體驗。

三、學生對於留學慾望較高

在校園裡,常常會看到有人拿著托福、雅思的書籍,跟台灣比起來,他們對於出走的慾望很高,也許是想看看更大的世界,也許是嚮往體驗國外的生活。

當然,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若要細究實際原因,問 10 個人可能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有一點相同的是,他們對英語的重視程度高於台灣,此外,他們不流行考多益,而會選擇本地的「四六級」或托福、雅思等。

四、學生素質龍蛇混雜,狼性跟小確幸並存之

在北京交換期間,一直在想他們所謂的「狼性」,其實跟我想像的落差有點大:有些人真的很認真在前排認真聽老師聽講,也會舉手發言問題,但其實也有不少學生躲在後排滑手機,並不像許多台灣人以為的「只有台灣大學生才會在寶貴的上課時間滑手機」。

我認為所謂的狼性,台灣學生也有,但會給人「中國人比我們有狼性」的印象,總歸來說應該是人口基數的問題。大陸人口多,如果前 10% 的人很認真唸書,和台灣的前 10% 很認真唸書得人數比起來,當然比我們多太多,但比例上來說恐怕大同小異。

小結:其實,我們也很好

當然,上述觀察只是我的個人經驗分享,無法概括所有的中國或台灣學生;但總體而言,我覺得台灣人並不是完全沒有優勢、一無是處的。在教育上,我們能夠學到更多更廣的內容,而且對自己選擇的課程,學習意願相對來說可能也比較高。而我們學習管道的多樣性,像是社團、實習、打工經驗等等,也都是我們的優勢,讓我們的學習場域更廣、更靈活。

大陸市場大,確實是我們可以努力去打拼的地方,但不需要自怨自艾,覺得對岸什麼都很好,而台灣的教育或生活都不行。我們不是不行,只是在不同產業、基於不同因素,可能在台灣沒有發揮的舞台罷了!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對岸不是什麼都好,我們也不是一無是處」──我在中國「北科大」交換的 4 大觀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一位台灣高中生對「到中國大陸念書」的看法
從「你加班,我泡茶」到「你創業,我失業」──台商、台幹南進,別重演在中國的失落

關於作者:

錡錡
即將畢業要去當兵的大學生,對未來充滿迷茫,但相信自己能夠突破自我,找到自己的一輩子樂趣所在。

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有話想說?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