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清零、不急於犯台了?20大後,習近平態度為何大轉彎

(來源:Dreamstime)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邱韞蓁 編譯

中共20大落幕才不到1個月,習近平為了金融市場,開始放軟了?

彭博資訊亞洲市場專欄作家任淑莉(Shuli Ren)撰文指出,當全世界以為習近平根本不關心經濟,心心念念著統一台灣,並導致海內外投資人出逃市場時;如今,他的態度竟然出現了大轉彎。

自11月初以降,中國官方重新調整了3項阻礙經濟成長的政策——鬆綁嚴厲的清零措施,推出「金融16條措施」搶救爛尾樓危機頻傳的房市,並且藉著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面對面會談,為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降溫。

睽違3年的拜習會上,習近平雖聲明台灣問題是不可逾越的紅線,但會後,拜登表示不認為中方有立即犯台的意圖;印尼20國集團(G20)峰會上,習近平更積極展開大國外交,會見法、澳、日多位西方領袖。令人懷疑,面對地緣衝突風險,中國領導人是否開始放軟姿態?

結束清零倒數中?經濟學家推估明年Q2開放

甚至,就連一向不清零,就不罷休的防疫政策,也開始躺平了嗎?11月初,微信上流傳著1張來源不明的重新開放計畫截圖,其中寫著「加快推進有條件放開方案的形成,目標是明年3月可以實質性放開」。有望開放的消息,激勵股市反彈大漲。

中共20大結束後,確診人數急遽升溫,單日新增病例從數百例,攀上連日破萬。不過,11月11日,北京當局卻正式公布「防疫優化20條新措施」,縮減封控力度。

雖然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澄清,這不是放鬆,更不是躺平,而是更加科學精準,但新措施包含入境隔離天數,從7+3縮短為5+3;登機前只要1次核酸證明,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取消「次密接」判定等,鬆綁的跡象不言而喻。

雖然如廣東、重慶、河南、北京等地疫情嚴峻,防疫措施仍強硬,尤其廣州近期一再延長強化社會面管控,導致抗議民眾與警方大打出手。長時間封控下,多所大學甚至出現學生集體「養紙箱狗」、「深夜爬行」等怪異行為,疑似就是為了紓壓。

但,反觀擁有1,100萬人口的石家莊,卻一夕間接近解封。儘管單日新增病例仍有數千人,一些核酸檢測站卻已被拆除,超市、學校、餐廳和電影院幾乎完全開放;不過,許多人擔心政策朝令夕改,反而不敢上學、囤積藥物。有媒體推測,石家莊可能是中央的「試點開放城市」。

《彭博》訪問23位經濟學家,近半數認為,中國可能在明年3月初的兩會之後,於第2季結束清零;7名專家則預估,時間點落在明年7至9月;少數2位專家認為,要等到2024年動態清零才會有所改變。

經濟吃不消!財政赤字、系統性風險、技術落後成習擔憂?

是什麼促使習近平迅速改變了路線?任淑莉點出3大原因。

首先,中國財政持續惡化,今年前3季財政赤字創下新高,達到人民幣7.16兆元(約合新台幣31.2兆元),是去年同期近3倍。除了PCR檢測與快速封鎖帶來龐大清零成本,加上成長放緩,拖累財政收入,經濟上已經吃不消。

地方官員想方設法補貼財政,甚至被爆亂罰錢。從對不合格的芹菜加重罰款,到拍賣公家機關30年的餐廳食材配送經營權等,一再反映財政陷入窘境。

其次,房市危機恐怕引爆新的系統性風險。北京祭出「3條紅線」,包含扣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不超過70%、淨負債率不超過100%、以及現金短債比不小於1,打壓開發商後,多由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接手購地。不過,LGFV多為空殼公司,資產狀況不佳。

中國房產信息集團統計,今年前9個月,LGFV增加了人民幣1,250億元(約合新台幣5,454億元)用於土地購買,私營開發商的支出反而大減人民幣8,730億元。標普全球評級警告,LGFV藉由舉債融資購買土地,尤其小型城市捲入流動性危機的風險更大。

第三,地緣政治太緊張,不利中國發展工業技術。《金融時報》報導,美國10月初推出晶片禁令,讓中國看似把半導體需求轉移至國內業者,卻只是短期利多;長期而言,先進技術將落後他國,例如,中國記憶體大廠長江存儲(YMTC)的擴廠計畫據傳已被喊卡。

只是,隨著中國嚴苛的防疫進入第3年,北京的決策越難預測,經濟的真實樣貌也難以摸透。這位繼毛澤東以來最有權力的中國領導人,態度是否真的說變就變?任淑莉說,投資人或許只能緊盯20大後,北京的一舉一動,「盡力」避免被政策搞得措手不及。

看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不再「飢餓行銷」?小米家電連全國電子都買得到,網友:這樣誰要買?

3百個炸雞⋯只賣了一半,另一半卻不丟掉?看懂肯德基的「商業思考力」

三星掰了!特斯拉集中下單台積電,有望成台積電大客戶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