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美元去美元化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繼加拿大後,6月6日歐洲央行也宣布調降利率,不僅意味著美、歐在貨幣政策上開始分道揚鑣,也宣告美國這一輪金融戰非但收穫有限,且付出昂貴代價。

美國打金融戰一向無往不利,中國自是頭號目標,但這個目標金鐘罩護身,刀槍不入。

美國金融戰時不時就會開打一次。首先是印鈔,讓海量流動性流向各國,導致各國資產(股、債、樓)飛漲,形成泡沫。泡沫或過大而自動破滅,然後在各國資產價格下降時,美資再流入抄底,廉價購入優質資產割韭菜。

很明顯,美國這一招對中國不管用,因中國實行資本管制,割韭菜的刀根本無從下手。對中國而言,不管如何唱衰中國,甚至調降信評,「我自嵬然不動」。

中國也就算了,這次連美國想割其他國家也割不動,讓美國不忿的是,這也跟中國有關。原來,當許多國家出現資產泡沫,或背負巨額外債,正是美國提高利率,倒吸這些國家資本外流之機,而就在這些國家欠缺美元資本的關鍵時刻,擁有豐富美元資本的中國向他們伸出援手,出借美元,救急這些國家,唯附一條件,他日須以人民幣償還,無異是以美元「去美元化」。

1970年代,美國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後,為使各國仍須使用美元,想出把美元綁住石油的點子,唆使沙烏地阿拉伯一眾石油輸出國要求石油買賣須使用美元,於是美元繼續成為必須擁有的國際貨幣。

時移勢易,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製造業的生產國與輸出國,製造業總產值約占全球35%,製造業或工業產品與石油類似,始終是各國的必需品,邏輯上,中國已有相當條件要求各國以人民幣購買中國產品,如當年各國被要求須以美元才能購買石油一樣,這在當年叫「石油美元」,因此今後完全也有可能出現「工業品人民幣」。

說來湊巧,就在目前,沙烏地阿拉伯央行宣告加入由國際清算銀行和中國帶頭成立的「央行數字貨幣跨境試驗項目」,即「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意味著全球石油貿易朝著減少美元結算邁出又一大步。

一方面,近年來「去美元化」方興未艾;二方面為探索在「去美元化」之後,全球新國際貨幣的方向,由中國倡導及帶頭的央行數字貨幣跨境試驗也開始啟動,做為過去石油美元核心要角的沙烏地阿拉伯也宣告加入;三方面,為對抗美國金融戰,中國「出借美元還人民幣」的行動廣受歡迎,三股力量匯聚,「去美元化」已難抗拒,美國這次金融戰非但無功,還遭到了重挫。(作者為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