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 5優選翻轉視野

全台唯一聚焦「當代繪畫」的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今年共選出5件優選及12件入選作品,15日舉行頒獎典禮,並於關渡美術館展出,以別具個人化的思索與探究定義當代,也反證回應了「繪畫已死」之說。

由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主辦,兩年一次的「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本屆投件作品達802件創新高,首獎從缺,增列兩名優選。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馮寄台表示,本屆競爭激烈,17件入選作品都是一時之選。5位藝術家可各得獎金40萬元,作品由中信文教基金會典藏。

評審姚瑞中指出,本屆媒材多元、女性參賽者表現特別突出成為亮點,他指出目前許多美術獎項都打破材質限制,因此反而以數位、影像作品更容易受到青睞,繪畫較少在大獎項中被大量看見,「繪畫永遠都在跟著時代脈動變化,從不覺得繪畫已死」。也可看出近年繪畫多會關注於生態環保、永續發展及古典技法的全新再使用。

「繪畫多是一個人完成,寂寞空虛冷。」姚瑞中以過來人經驗指出,這種寂寞感和無力感,對創作者而言更容易看到內心深處。本屆唯一的人物肖像畫優選作品《聖母與妓女》,作者吳逸寒探討被父權結構、厭女情結所制約的角色,雖也曾擔心女性主義議題是票房毒藥,但此次得獎便是對自己和還在崗位上的女性戰士的肯定。

《突圍》將絹本結合透明裝裱,展現水墨的多樣性,創作者洪瑄認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當代繪畫像是國王的新衣,帶來很多的想像,可運用的媒材也相對多元;蕭珮宜的《寶藏船II》探討如何與災難的變形共生共存,她認為「當代」和「繪畫」彷彿存在矛盾,卻能在有限的扁平空間裡展現創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用蝸牛畫蝸牛》以蝸牛、紅土等材料創作,探討蝸牛如何變顏料,顏料又何以繪成蝸牛,羅智信以此呈現當代繪畫共振地反應當下的時間感與氛圍;《貳參老梗─蒼穹觀》以「一水兩岸」構圖呈現地理空間與兩岸民眾的身體移動,畫面中的無人機、看電影觀眾等元素都源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