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地延長產假至半年 女性「職場歧視」或加劇

上海街頭照片
生育政策影響生育率,進而決定一個經濟體的人口結構和發展形勢。

中國多年來執行嚴格的「計劃生育」後,在今年5月底宣佈實施"三孩"政策。此後半年,中國各省的政策也隨即大轉向,紛紛出台地方性法規鼓勵生育,比如取消社會撫養費,甚至給生育三孩家庭直接髮放現金補貼。

目前,超過20個省、直轄市或自治區都出台鼓勵性政策。最引人矚目是,各地不約而同延長產假和生育假,而且幅度可觀。

按照中國全國性政策規定,法定產假為98天。各省份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生育假,比如增幅較大的河南省和海南省規定生育假為3個月,使女性在生育後的休假總天數達到190天;江西和青海為188天,即便較少的寧夏和貴州,也達到158天。

還有省份按照胎數逐級遞增。比如,浙江規定,1孩可休158天,2孩和3孩都可休188天;陝西規定,生育3孩在158天基礎上再增加15天。

除了全國性的98天的產假,各省增加的兩、三個月不等的生育假,各地還推出男性配偶15天至30天不等的護理假,以及子女3歲前10-30天不等的育兒假。

威斯康辛大學研究員易富賢向BBC中文表示,從總體戰略層面上看是對的,日本、韓國、歐洲在產假時長上都已走在前面。

副作用

在中文社交媒體微博上,也有不少網民表達對這一政策的擔憂——「只有在體制內的女生才能真正享受到這個制度,私企的女員工處境更難了」,「女生的職業道路這下沒了」,「我修完產假,老闆直接給我砍薪一半,他覺得我肯定要分心帶孩子,以後產假更長,還不知道會怎麼樣」。

超長產假影響女性職場競爭力,在其他國家或經濟體也出現這一問題。比如,長期低生育率的日本,將女性產假增加到三年,超長產假使得女性在職場十分弱勢,不僅就業率在40%的超低位徘徊,職位水平也較男性更低。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在解決這一問題時規定,男性配偶與產婦享有同等時長的假期,這使企業在面對男性和女性應聘者時,不必再考慮潛在的超長產假問題。

易富賢認為,日本、俄羅斯規定長產假為企業帶來的損失,是由國家財政負擔,對企業影響較小,在中國的一些省份有保險基金來提供,大部分是企業來承擔,造成企業不願招收女員工,這些副作用需要配套措施來解決,要讓企業也有意願更好地執行這些政策。

河北省邯鄲市一家醫院的護士在保育箱裏照顧新生兒。
河北省邯鄲市一家醫院的護士在保育箱裏照顧新生兒。

補短板

「中國的計劃生育,造成生育問題上千瘡百孔,延長產假是在補短板,但需要把各個短板都堵上,只補好一個,作用非常微小。」易富賢認為,中國在生育問題上有兩大短板——高房價和低收入。

亞洲金融危機後,接任中國總理的朱鎔基,著手房地產市場改革,摒棄福利分房制度。

之後十多年,房地產市場成為拉動中國內需的火車頭,但也伴生了「房價暴漲」「土地財政」等頑疾,甚至產生「強拆」等嚴重的次生問題,但房地產市場一舉「放活」,狂飆突進的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動力。

這一過程中,中國房地產企業賺的盆滿缽滿;地方政府也在這一過程中大舉賣地,充實財政;居民買房「上車」,在不斷上漲的房價下實現資產增值,似乎實現了一個難得的多贏局面。

問題在於沒有在當年買房「上車」的年輕夫妻,房價成為橫檔在生育選項面前的高牆。

易富賢稱,中國現在房價壓力非常大,高房價下年輕人根本生不了孩子。問題在於,現在在說「房住不炒」,但是減不下來,一旦減下來,地方經濟資金鏈就斷了,地方政府害怕房價跌,如果中國政府真有勇氣把房價一下降下來,也會引發經濟上的危機。

The Wangjing SOHO development is illuminated at night on October 6, 2020 in Beijing, China.
北京望京地區的高樓大廈。包括學區房在內的高房價,成為橫亘在生育生育計劃前的高牆。

另一個短板是居民收入。易富賢介紹,居民可支配收入大概只有GDP的43%,以前中國主要是獨生子女,消費結構有限,43%的比例沒問題還能湊活,如果兩三個小孩,根本養不活。

似乎為了應對這一短板,三胎政策推出後不久,中國提出「共同富裕」,要加強對高收入的規範和調節,依法保護合法收入,合理調節過高收入。

但也有反對聲音認為,中國當局所謂的「共同富裕」意在鞏固社會底層民眾對中共執政合法性的支持,而下一步或向大型私企開刀,通過「綁架式」慈善助當局解決貧富不均的問題。

此外,中國今年施行嚴厲的「雙減」政策,打擊「教培」行業,也被認為是為了降低父母的養育成本。

Kindergarten children take part in a fire evacuation drill on the first day of a new semester on February 22, 2021 in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of China.
除了放寬限制外,政府能夠提供什麼樣的保障或者獎勵,也可能影響生育意願。

他國經驗與教訓

在發達國家,生育率低已是多年頑疾,老齡化也成為「現代化病」。各國也推行多種政策,然而實際效果不佳。

美國布魯金斯中國經濟資深研究員杜大偉(David Dollar) 認為,中國改變這種人口狀況的辦法有限,因為增加生育率的措施往往效果不大,中國也不具備接收大規模移民的條件,不過目前退休年齡比較低,還有提升的空間。

歐洲多國推出高福利政策補貼養育成本,以提升生育率。但易富賢提醒,北歐的政策也有很強的副作用,比如高福利政策下,非婚生子比例很高,冰島甚至高到70%,這種方式短期能提升生育率,但長期來看不可持續,而且造成孩子成長過程父親角色缺失。

「高福利補貼生育,提高女性就業率,看似幫助女性的政策,實則把父親的經濟責任轉嫁給全社會,也加重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負擔,女性會越來越辛苦,這不公平,也不合理。」

易富賢認為,中國政府提到的普惠托育服務等政策是實實在在的保障,具體措施還有待觀察,但如果做好了,對生育率的刺激比放開二胎和三胎還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