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的美國實踐】(二)中國海智計畫+千人計畫 傾國家之力吸納人才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的熱門人選、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系主任李柏教授(Charles Lieber)因涉入「千人計畫」被起訴(2023年4月被判監禁2天、居家監禁半年和5萬美元的罰款,以及賠償3萬3600美元給國稅局),麻薩諸塞州地區檢察官安德魯.萊林(Andrew E. Lelling)描述「千人計畫」是「中國政府精心謀劃的行動,旨在填補它認為的戰略空白」,如:納米技術(這正是李柏的研究領域)。

對此,自稱是提出「千人計劃」的學者之一的饒毅則反駁:「經歷科學家人才流失數十年之後,中國經濟現在有能力徵募科學家並支持他們開展對人類有益的基礎科研」,他不滿表示,指控「千人計畫」是用來竊取知識產權,是個「大謊言」。當時的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發言人方虹則表示,「千人計畫」與其他國家的人才引進項目類似,旨在促進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

其實,要判斷「千人計畫」是如美國檢察官所形容,是「中國政府精心謀劃的填補戰略空白行動」,還是如中國政府所言,只是「類似其他國家的人才引進項目」,應該從與它關係密切但鮮為人知的「海智計畫」來談起,才能看出一個較清楚的面貌。

2004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簡稱「中國科協」,為落實人才強國戰略發揮海外科技團體的優勢和主體作用,啟動實施「海外智力為國服務行動計畫」(HOME Programme — Help Our Motherland through Elite Intellectual Resources from Overseas),簡稱「海智計畫」。

「海智計畫」成效不如預期才有「千人計畫」

不過,「海智計畫」實行幾年之後,中國的科研水平與國際仍有相當程度的落差;2008年4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副院長施一公在共同發表的〈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全面崛起的必要前提〉一文中指出,「從大多數情況來說,我國的正教授平均水平尚未達到世界一流大學助理教授的水平。」所以,他們提出建議:「我國應該重點引進一批在其研究領域領先世界著名大學的一流正教授使其全職全時回國服務,讓他們在國內一流大學全面發揮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領軍作用。」

從「千人計劃」實行情況來看,所引進的頂尖人才大多來自美國,這亦是經研究後的必然結果;當時,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的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信所)的總工程師做了研究統計,在1997~2006年的10年間,各學科排在前250名的論文高度被引用的作者,全世界有6097人,而對發表論文時所屬的機構進行統計,美國就有4016人,排名第一,中國排名第16,共19人,再進一步分析,光是這4016位美國頂尖人才中的華裔人數,就是中國的11.5倍。

那些統計數字應讓中國政府很有感,再加上留美歸國的優秀學者饒毅和施一公的媒體投書建言,以及包括饒毅在內的一些學者,再簽字遞交一份引才建議書給「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組織組部」,於是,2008年6月,中國中央高層就通過了「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The Recruitment Program of Global Experts),即所謂的「千人計畫」。因此,「千人計畫」確實就是起源於要填補中國國家發展的戰略空白。

不過,「海智計畫」並沒有因此廢除,因為要達到「千人計畫」的戰略目標,其實很需要「海智計畫」的豐富資源網路,所以,在「千人計畫」登場後,「中國科協」就把「海智計畫」聚焦到「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工作上,成為「千人計畫」的一個窗口。

「海智計畫」專家人脈成引進「千人計畫」最佳窗口

所謂「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物色到符合中國國家發展戰略需求的高層次人才(千人計畫)的專家學者,在海外的各領域海智計劃」專家絕對比中國派出去的大學校長、書記更能「識貨」,更重要的是,「海智計劃」的專家擁有人脈資源,要透過關係認識一流的科學家,或是要說服自己的教授、傑出的同事或學生到中國去主持一個研究室或一起加入一個新的研究項目是相對容易的,所以,曾任「中國科協」主席、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周光召甚至就曾勸海外專家不要回國。

但「海智計劃」能成為「千人計畫」窗口的資源還不只於此,由於「海智計畫」是由35個海外科技團體與「中國科協」在2003年共同發起的,這樣豐富的資源條件,讓「海智計劃」可以不斷調整配合中國國家發展戰略需求。

於2008年聚焦在「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千人計畫)之後,2014年,「海智計劃」推出升級的引智模式,嘗試實施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工作,透過產業、金融、稅收、投資、孵化、服務和吸引人才等政策支持和扶持,集成全球海智資源,共同推動和建設基地。想必嘗試結果令中國中央高層滿意,2015年中國總理李克強就推動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經濟發展政策,一套將全球創新人才/企業引進中國創業/落地的模式就登場了,「海智計劃」工作就聚焦到將海外創新創業資源引回中國成為促進海外人才創新創業、推動科技和產業項目合作的重要平台

不過,這不表示「海智計畫」與「千人計畫」分道揚鑣,因為「千人計畫」的專家本來就會有人走入創業,而「海智計畫」引來的創新創業人才中,也會有高層次人才能成為「千人計畫」的專家,換句話說,「海外創新創業基地」讓「海智計畫」升級成為更大而公開的引才窗口,與「千人計畫」關係也更密切。

比如:清華大學副教授何吉波,北大心理系畢業後,赴美攻讀碩博士,曾榮獲微軟的「明日之星」(Star of Tomorrow)和多項科技創新獎。2015年成立「優視眼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2016年,成為「蜂巢聚創」的合夥人,2021年榮獲美國發明家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院士,並入選為中國國家人才計劃專家(千人計畫)。

「中國海外人才創新創業大賽」成海歸重要海綿

而2015年成立的中美跨境創業孵化器蜂巢聚創」,就是所謂的「海智計畫」北美離岸基地北美(紐約)創新創業基地,何吉波成立的「優視眼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就是「蜂巢聚創」孵化的專案。


也在2015年成立的「中國海歸創業聯盟」(簡稱「海創聯」),每年承辦「中國海外人才創新創業大賽」,推薦參賽的渠道(海外創新創業基地)遍及全球。

然而,雖然「海智計畫」聯繫合作的科技組織和機構很多,卻不是個個都能如「蜂巢聚創」成為「海外創新創業基地」和「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

比如,成為「海外創新創業基地」的其中一個條件為「與國內2家以上科協組織或海智基地在柔性引才、成果轉化等方向建立合作,每年向科協系統推薦海外科技人才100人以上。」

成為「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的條件更高也有不同:「建立合作機制的知名海外機構達到20家以上,長期聯繫服務的海外科技人才500人以上、設有服務海外科技人才專項工作經費,資金規模不低於人民幣100萬元/年,吸引來華(回國)創新創業海外科技人才達到100人以上。」

換句話說,要能成為「海外創新創業基地」和「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要「業績」好才行。不過,即使不是「海智計畫」的基地,所有「海智計劃」聯繫合作的海外科技團體都會宣傳與支持「中國科協」所舉辦的相關創新創業賽事、論壇、大會(也只有藉此才有機會晉升為「海智計畫」的基地哪),所以可以想像,這些海外科技團體的數量越多,也更有助於集結全球創新資源,因此,「海智計劃」聯繫合作的海外科技團體最初只有35個,2017年時已有96個,而且遍及全球:

北美地區共52個科技團體:其中來自美國有47個(美國依然是重點國家);

歐洲地區共29個科技團體:英國7個、德國5個、法國4個、瑞典3個、奧地利2個、荷蘭2個、比利時2個、芬蘭2個、丹麥2個、瑞士1個;

澳洲與紐西蘭各1個科技團體;

亞洲地區共11個科技團體:日本7個、香港3個、新加坡1個

世界性組織:世界華人華僑人機交互學者協會(香港註冊)、巴西巴中工商文化科技信息交流協會等相關團體。

雖然無法得知「海外創新創業基地」集結全球創新創業資源的整體績效情況,但光是每年舉辦的「中國海外人才創新創業大賽」(China Overseas Tal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就讓人咋舌。

比如,參賽項目不只逐年增加,而且還快速成長,2016年(第一屆)有166個,2017年就增加到374個,到了2022年,已是來自5大洲36個國家和地區,有1039個項目參賽,七屆累計起來,共有超過3500個參賽項目;

或者,2019年在哈爾濱舉辦,大賽組委會的要求是一年內完成簽約項目的落地,但大賽結束一個月就已有11個項目在哈爾濱新區完成組建;

還有,2021年在武漢舉辦,有5位諾貝爾獎得獎者及院士團隊項目參賽,而且,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中國光谷)的人才團隊政策,最高給予1億元人民幣支持,學術、學科領頭人,最高可獲支持1000萬元。

傾全力以國家力量吸收西方人才

這就是為什麼2022年2月美國眾議院通過《美國創新與競爭法》(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前身為《無盡前沿法案》),要調動國家機制,以立法與國家投資等方式,將科技研發、商業化和人力資源等重新作為國家戰略的出發點。這其實與「海智計畫」的概念相似,卻讓中國跳腳,中央黨校戰略研究所的一位教授還稱之為「以競爭之名,行霸權之實」,與「世界開放式創新」相悖。但事實上,中國傾國家之力,利用自由世界的學術開放和貿易開放,組織動員海外優秀華裔科技人才,精心謀劃一套集聚全球頂尖人才與創新資源流進中國的人才強國戰略(海智計畫),就是要達到主導世界的終極目標,是被識破,才不開心吧!?

所謂科技來自人性,無論是起因或是最終目標,皆與人類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密切相關,所以,不是中國不能成為強國,而是由殘暴踐踏人權的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絕對不能成為世界霸主,也因此,看到也看懂中國的謀劃與意圖而立即採取應對行動,不過是任何處在與美國相同情況與珍視自由民主人權價值的國家必定會有的捍衛。

只是,自外引才,除了才能加速達成中國的強國夢,更根本而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一個言論不自由的國家,讓人的思想無法自由地飛,造成創造力的缺陷,不然,計畫性積極集結全球人才,大量引進創新創業資源近20年的中國,怎會在2022年「武漢金銀湖杯第八屆海峽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中,評審卻認為台灣團隊的項目,在創意與永續議題都優於中國選手?

因此,面對美國要提升競爭力又要阻絕中國吸取科研養分的管道,中國才會氣急敗壞吧!?

 延伸閱讀  

【中國夢的美國實踐】資本+學人 中國系統性介入美企 分享高端技術
【紐約直擊】系列報導

作者》蔡嘉凌 專欄作家。現旅居紐約。著有"Our Stories, Our Truths"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芬太尼濫用捲入地緣政治 美中關係更添考驗(影音)
傳中在古巴建軍事設施 美:非秘密亦不驚訝
美媒:中國正與古巴商議在當地設聯合軍事培訓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