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城市房市回暖 小城市未見起色

(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對交易數據的隨機抽樣和對全國十家房地產中介的采訪,在過去的四周裡,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的房地產需求有所回升。5月17日,中國降低了最低房貸利率和首付比例。

與此同時,北京政府指示地方政府購買未售出的公寓,將其改建為社會福利住宅。然而,這些措施對全國各地的效果顯然並不平衡,小城鎮的需求沒有復蘇。這意味著房地產市場的低迷可能會持續下去,尤其是在較小的城鎮。

中國房地產業在2021年陷入危機前幾乎佔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如今的房地產業仍是中國經濟的主要拖累。保銀投資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政策在大城市更為有效,因為供需更為平衡。小城市供過於求的問題更為嚴重。」

5月18日至6月5日期間,上海二手房日均成交量增長超過四分之一。根據房地產研究公司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北京的二手房交易量比上月增長了約 8%。

另一方面,新房的買家卻在減少。據房產中介稱,北京和上海的二手房由於地段較好,往往更受歡迎。

一家上海房地產中介表示,自5月27日上海放寬首付要求以來,對住宅的詢問量增加了兩倍,日銷售量從之前的500 套上升到平均700至900 套。另一家地產中介稱,看房人數增加了60%。北京的一家房產中介表示,首都的看房需求也大幅上升。「基本上,所有的房地產中介都被約滿了。」

相關閱讀:中國房地產見曙光?專家擔心步日本後塵

小城市的情況則有所不同。盡管其中一些城市比超大型城市更大幅地降低抵押貸款利率和最低首付比例。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中國研究副總監貝爾多(Christopher Beddor)表示:「小城市為鼓勵人們購買更多住房做了大量工作,但並沒有奏效。」他分析原因是人們對房地產開發商的信心下跌。「如果不能讓購房者相信,他們會得到開發商的預售房,就無法扭轉房地產市場的頹勢。」

貝爾多表示,小城鎮的房地產市場從長遠來看有可能繼續給經濟造成負擔。經常涉足房地產領域的小型地區銀行也面臨風險。因此,高盛集團的分析師預計,未來幾個月中國將采取進一步的寬松措施,但推測會有一段較長的停滯期。高盛分析師指出:「鑑於小城市房地產市場和私人開發商的持續疲軟,這種寬松措施只能導致該行業在未來幾年出現 L 型復蘇。」

(路透社等)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