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子千里來 追逐科學夢

印尼女學生穿著「卡巴亞」(Kebaya),這種緊身上衣配以纏裙的傳統服飾,展現印尼女性的柔美,展現印尼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創新精神,為展覽會增添了亮點。(記者張庭瑜/攝影)
印尼女學生穿著「卡巴亞」(Kebaya),這種緊身上衣配以纏裙的傳統服飾,展現印尼女性的柔美,展現印尼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創新精神,為展覽會增添了亮點。(記者張庭瑜/攝影)

2024年雷傑納隆國際科工博覽會(ISEF)吸引8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1800多名優秀學子參加,包括台海兩岸四地的華人學生,研究領域廣泛,從傳統文化到前沿科技,從生命科學到工程技術,展現多元視角和創新思維。

除了激烈的角逐,ISEF也是文化交流的盛會。展覽期間,許多身著民族特色服飾的各國學生齊聚一堂,通過科學的語言增進友誼,也為未來的國際科研合作奠定了基礎。

不少在美國求學的華人學生也加入參賽之列。許多家長不遠千里從美國各州趕來,只為支持孩子追逐科學的夢想。其中,來自南京的張女士就是其中一員,她的三個孩子全部入圍今年的ISEF,令她備感自豪。

中國派出31人代表團參賽,學生分別來自廣東、重慶、上海、北京、四川、湖南、浙江、江蘇等省市。來自台灣、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華人學生也加入這場科技盛宴。能夠參與競賽的選手,皆是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佼佼者。參加ISEF的學生通常需要在地區、州或國家級別的科學競賽中獲得前三名或最高獎項,方能獲得參賽資格。

中國學生的參賽學科眾多,涵蓋行為科學、生物醫學工程、細胞和分子生物學、化學、工程、環境科學、材料科學、數學、微生物學、物理學和機器人等多個領域,展現了中國學生的多元才華和創新能力。

來自香港的11名學生參賽團隊,展示計算生物與生物信息學、能源,包括可持續材料與設計、環境工程、機器人與智能機器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課題包括MMRTD:針對癡呆症的多感官混合現實療法、適用於救護車的RFID交通控制系統 (MPRCS)、用果皮和幾丁質塗層製成的抗菌可食用一次性物品等。

來自澳門的參賽團隊有15人,展示基於深度學習的顯微鏡圖像分析、一步合成非晶態ZnP2複合陽極以促進鋰離子電池的快速充電性能、自主生態系統監測車等創新項目。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跨國騙局 殺豬盤洗錢7300萬 2中國公民被捕
華女機上酒醉吵鬧被捕 考量患憂鬱症不起訴
查克柏格妻複製當年創業小屋 為丈夫40歲慶生 比爾蓋茲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