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媒揭技師手工研磨達5奈米引嘲諷 台大博士打臉:「這家歐洲大廠」也靠手工打磨!

日前大陸官媒「央視軍事」發布一段影片,指中國航天科工二院699廠特級技師葉輝是頂級研磨師,憑藉一雙巧手,實現了5奈米的超精密研磨。並稱,葉輝研磨的鉭片,表面粗糙度達到5奈米等級,只有特殊儀器才能檢測。影片一出,隨即遭到網友無情嘲諷,笑稱「離手造晶片不遠了吧?」「徒手造晶片?」「手搓晶片實錘了!」

不過,擁有台大電機工程博士學位的「知識力專家社群」創辦人曲建仲(曲博),近日在其經營的的臉書粉專「曲博科技教室」貼出一段打臉影片,指多數網友「錯把鉭片當晶片,讓科技人看傻眼」。

曲建仲解釋,事實上影片裡指的是,手工研磨零件的表面粗糙度達到奈米級別,而不是零件的尺寸達到5奈米,更和先進製程5奈米沒有關係。在工程上,某些零件確實只能用手工打磨,例如光學元件小尺寸可以使用射出成型或模造成型,大尺寸就必須手工製作,而且通常會使用儀器輔助。

曲建仲以先進製程所使用的極紫光EUV設備為例,全球最大晶片微影設備商荷蘭艾司摩爾(ASML)公司,每年能夠生產的設備數量受限,就是因為反射鏡尺寸太大、精密度高,無法使用傳統的射出成型或模造成型製作,必須由技師手動操作儀器打磨鏡面,誤差達到奈米級,甚至皮米級,所以產能有限,成本很高。

事實上,「央視軍事」發出該影片時,或許就是怕觀眾有所誤解,小編特別在底下留言加以說明:

咱可不能手搓晶片,還是得靠光刻機。老師傅的「技能樹」不是點滿了,而是術業有專攻。七班長做個小科普~葉師傅的5奈米是指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光刻機的5奈米是晶片晶圓積體電路刻線實際的寬度。一個是表面微觀質量,一個是光刻微觀尺寸,不是一個維度啦!為我們的能工巧匠點讚,也歡迎大家多多探討。

<cite>大陸官媒報導稱,葉輝的絕活讓人歎為觀止,他研磨的鉭片(圖),表面粗糙度達到5納米等級,只有特殊儀器才能檢測。(取自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cite>
大陸官媒報導稱,葉輝的絕活讓人歎為觀止,他研磨的鉭片(圖),表面粗糙度達到5納米等級,只有特殊儀器才能檢測。(取自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

中國大陸官媒類似葉輝「手工匠人」的報導已非首次。2022年4月《新浪軍事》就有文章介紹一位戰機「鑄甲人」李世峰,有著30餘年經驗的國家級鈑金工,經過李世峰手工打磨的飛機約有幾百架,其中就包括「運-20」這種大陸國產大型運輸機。

據李世峰介紹,「運-20」的零件,大部分(能佔到飛機整個機身的40%至70%)都是機床加工,手工修整出來的。因為飛機零件形狀特殊,品種多數量少,很多都是獨一無二的定製款,由於專用機床少,透過手工打造飛機鈑金零件,是國際上通行的方式。

也有文章指出,美國西雅圖的波音工廠、法國土魯斯的空中巴士工廠,以及英國德比的勞斯萊斯工廠,都有一批手持鎯頭和鑿子,專門負責打磨飛機機身外殼的工人隊伍。因為飛機的機身外殼是不規則曲面,而且很薄,稍不注意就會出現缺陷,根本沒有辦法用機床加工,只能由人力一點一點敲出來。

此外,飛機部分形狀特殊的零件,由於相對數量較少,單獨開發專用加工機床得不償失,因此往往也是由工人師傅們自行手工加工。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