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啟動有史以來最大「南水北調」工程 規模超越三峽 下游國家憂水源被阻斷

白鶴灘水電站位於四川省涼山州甯南縣和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境內,總裝機容量僅次於三峽大壩,首批機組2021年6月底投產發電。(圖片來源/四川省政府網站)

今年「聖嬰現象」降臨全球,東南亞氣溫上升、降雨減少,而中國長江流域部分地區則是去年出現乾旱,但中國有史以來最大南水北調設施仍然從長江取水,以滿足北京的需求。

南水北調設施輸送的水量超過10億立方米

《日經亞洲評論》7月24日一篇文章指出,2022年,南水北調設施輸送的水量超過10億立方米(相當於2.5個石門水庫蓄水量),從中部一座水庫流向1200公里外的首都千家萬戶,這段旅程穿越黃河的地下隧道和運河,大致相當於阿姆斯特丹和羅馬之間的距離。

這種浩大工程凸顯中國為保障水資源安全,所採取措施的規模 ,以及這些措施對東南亞等周邊國家產生深遠潛在的影響。

亞洲許多跨境河流的上游都發源於中國的青藏高原,它們流入印度、哈薩克、孟加拉和越南等18個下游國家,為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提供水源。

光憑這一點,就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成為河流上游超級大國,對大陸大部分地區的灌溉具有巨大影響力。上游修建水壩和水電站等項目,可能會加重現在地區政治緊張局勢,並引發新的緊張局勢。

亞洲許多跨境河流都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

「這些措施當然引起下游國家的重大擔憂,例如對水資源和生態系統產生潛在影響的環境問題。」南洋理工大學水專家張洪洲博士說。

中國的問題是全球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威脅的一環。 聯合國預測,到2030年,世界上一半的人將面臨水資源或是完全短缺的壓力,主要體現在糧食不安全和水力發電供應下滑。

智庫亞洲協會表示,有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亞洲將因供需失衡而感受到最強烈的壓力。

中國的鄰國包括印度、孟加拉和越南的供水最為依賴第3極(南極和北極以外冰川的地區),它包括青藏高原和周圍的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脈。

印度、孟加拉和越南的供水最為依賴第3極

該地區被暱稱為「亞洲水塔」,是10條主要河流的源頭,它在地理上屬於中國主權管轄的範圍,因此,中國可以對該地區的供水進行上游控制。

「這使中國在該地區的供水方面擁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張洪洲博士指出。

氣候變遷預計將使情況嚴重惡化,全球氣溫上升,導致喜馬拉雅冰川和積雪融化。

希望保護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地區的政府間機構「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預計,隨著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到2100年,第三極冰川的體積將大減少約30%至40%。

華南有中國80%的淡水資源

冰川融化,使水量增加,最初可能會受到歡迎,因為它可以讓水電大壩產生更多電力。但是學者預估,冰川將在未來10年內達到峰值水量,這將是融水開始下降的臨界點。從長遠來看,冰雪融化可能會導致整個亞洲嚴重缺水。

中國國內的根本困難在於,儘管華南有中國80%的淡水資源,但是歷來乾旱的北方平原卻經歷大規模的工業化。 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幾十年來人口的增長,給這個人口14億的國家帶來更大的供水壓力。

前總理溫家寶曾形容水資源短缺是對「中華民族生存」的威脅,如果中國經歷多年旱災,將對糧食和能源生產造成毀滅式打擊。

「屆時,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將受到巨大破壞。」萊斯大學貝克研究所的貝克博茲(Baker Botts)研究員柯林斯(Gabriel Collins)。

若中國旱災數年,全球原物料市場將受到巨大破壞

柯林斯預言,到時候,無論是中國必須走出去,以空前的方式在國際市場搜刮糧食,以度過旱災最嚴重的幾年時間,還是讓金屬和材料製造商斷電,這些影響將是全球性、而且巨大。」

中國預想著這些慘況,所以,過去幾年將水資源作為國家政策制定的核心焦點。

北京於2021年制定第一個水安全5年計劃。今年5月,北京發布野心勃勃的國家供水網路藍圖,以促進灌溉並降低乾旱風險,該計劃旨在改善水管理、供應和品質,並擴大現有基礎設施。

耗資620億美元的南水北調工程在拖延多年後將向西延伸,以進一步解決中國水資源嚴重供需失衡問題。水利部部長李國英對官媒表示,平衡國家水資源分配不均,對於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但是他說,這些問題與中國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完全矛盾。

過去5年中國新增100個引水工程

專家表示,過去5年中國新增100個引水工程,這些措施源於已故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在1950年提出為中國北方供水的構想。

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爾後中國果真提出「南水北調」計畫。

其中一些工程計畫引起爭議。其中之一是清華大學學者2017年提出的全長6180公里的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提案,預計2023年開工,該工程遠超三峽,受到官媒的關注,觀察人士認為這是官方支持的標誌,但也引起鄰國的警惕。

研究紅旗河提案的墨爾本大學教授Mark Wang表示:“如果這項提案成為正式開工並改道,肯定會對下游國家產生影響,因為紅旗河將從至少3到4條國際河流的上游取水。

中國不斷擴大水壩建設,下游國家沮喪

中國為滿足能源水利需求,不斷擴大的水壩建設,也讓下游國家感到沮喪。

2021年,中國宣布在雅魯藏布江的上游修建一座60吉瓦巨型水壩的計劃,讓下游國家感到不安。雅魯藏布江從西藏流入印度,最後流入孟加拉,該大壩靠近印度和中國之間有爭議的邊界,可能會加劇世界上兩個人口最多國家之間的緊張局勢。

牛津全球協會研究中國問題的水利專家梅伊(Genevieve Donnellon-May)表示,單方面在上游建設基礎設施,有時可以讓中國對其他國家產生影響力,甚至在軍事投射和貿易方面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水資源成為政治工具

發源於中國東南部青海省、流經東南亞的湄公河一直是特別的爆點。

湄公河上游第一座主流水電站大壩(中國稱為瀾滄江)於1995年在雲南省建成。此後,建設更多水壩,引發人們對洪水、乾旱以及中國利用供水資源進行勒索的擔憂。

「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中國可以做出對流向下游國家的水量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你可以說水資源被政治化了,在某種程度上,它與外交政策緊密相關。」梅伊指出。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北市千萬內最賣社區 前三名都在中山區
郭台銘一句「雖千萬人吾往矣」爆4萬讚 全代會後才是侯友宜挑戰的開始
平均地權條例「管住不管商」?法人積極購入億級商用不動產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