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動與東盟商談南海行為準則

文 / 曾子固
中國因其歷史性權利(通常被稱為「九段線」)對南海的主權聲索而聞名。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通過加強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管轄範圍之外的岩礁、島嶼、群島和島嶼的控制,在南海開展單方面活動。除了在南海建造人工島支持重要的軍事基礎設施外,北京還採取了「灰色地帶行動」」。Shruti Dey發表在最新一期《地緣政治》(The Geopolitics) 的<中國推動與東盟商談南海行為準則> (China Pushes for Negotiation Over the Code of Conduct With ASEA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指出,今年早些時候,印尼接任東盟主席國時宣布,東盟將於2023年3月啟動與中國的「行為準則」談判進程。 COC 早在2002 年就開始了,但在Covid-19 大流行期間停滯了兩年(2020-22 年)。毫無疑問,中國和東盟都同意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的積極進展,但嚴峻的現實並沒有展現出樂觀的前景。
美越關係可能升級為「戰略夥伴關係」
這是一套模糊的策略,旨在實現戰略目標而不引發全面的軍事衝突。由於灰色地帶操作的性質往往是短期的,其主要目的是推動其他國家,這會時不時地造成短暫但反復出現的摩擦。此次行動的必要組成部分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PLAN)、中國海岸警衛隊(CCG)和中國海上民兵(CMM),它們不僅在監測海上活動和發展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而且在監測海上活動和發展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脅迫與中國有爭議的國家反海事主張。
3月25日,一艘越南執法船(Kiem Ngu 278)與中國海警船(CCG 5205)近距離對峙,後者在越南南崑山盆地的油氣井巡邏。專屬經濟區(EEZ)。 這口特殊的油氣井至關重要,生產越南 13.5% 的能源。與此同時,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也分別遭遇了CCG對Kasawari和Tuna油氣項目的類似監視活動。最近發生的事件表明,儘管中國願意與東盟就「南海行為準則」進行談判,但其在南海的灰色地帶行動仍在繼續。2022年,中國外交部長旺吉伊「東南亞五國之行」」,承諾加快與東盟就「準則」磋商進程。然而,除了外交策略外,東南亞目前的局勢,美越關係可能升級為「戰略夥伴關係」,以及菲律賓向美國授予「四個基地」,也可能促使中國採取這一行動。嚴重地。中國一直對美國和其他國家日益增長的影響力持強烈懷疑態度。
然而,儘管中國在南海採取了脅迫性的行動,但東盟內部分歧的加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東盟的中心地位。除了美中競爭和烏俄戰爭帶來的挑戰外,持續存在的地區問題也與東盟的連貫決策並列。未能達成「五點共識」2021 年 4 月緬甸發生的政治危機削弱了東盟的中心地位,而東盟以管理成員國之間的關係而聞名。此外,在南海爭端問題上,東盟各國存在不同意見,這可能會影響「準則」的協商一致決策。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等東盟國家曾因南海島嶼與中國發生海上沖突。鑑於印度尼西亞、泰國和新加坡等國家(與中國很少或沒有海上沖突)強烈支持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維護南海法律和秩序的事業;由於與中國關係密切,柬埔寨、老撾和緬甸大多沒有參與這一問題。
「南海行為準則」對中國行動更為有利
為加強南海海上合作,印尼宣布將於9月舉行東盟首次聯合軍演,演習性質為非戰鬥性質。此前,演習原定在南海南部舉行。不過,印尼卻將之前的地點轉移到了印尼海域的南納土納海。柬埔寨和緬甸尚未確認是否參加此次演習。儘管人們對印尼解決「南海行為準則」和緬甸問題的能力抱有很高的熱情,但現在確定其積極後果還為時過早。只要缺席和分歧持續存在,內部透明度的缺乏將繼續阻礙東盟的中心地位。
在複雜的背景下,推遲達成「南海行為準則」對中國繼續在南海開展灰色地帶行動更為有利。拖延也為中國操縱東盟決策進程提供了空間。中方也了解當前東盟內部動態。此外,鑑於中國不遵守2016年海牙裁決,東盟成員國也意識到任何COC都不具有法律約束力。東盟現在需要尋找解決COC問題的「替代方案」,當然要避免屈服於中國的壓力,否則迄今為止的整個COC進程將被認為是虛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