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曝颱風名共同協商?氣象署舉例打臉:以台灣講法命名

中央氣象署解釋,颱風中文譯名通常中國會透過窗口用E-mail的方式告知氣象署,氣象署則會依台灣的講法自行命名 (颱風示意圖)。   圖:張良一/攝
中央氣象署解釋,颱風中文譯名通常中國會透過窗口用E-mail的方式告知氣象署,氣象署則會依台灣的講法自行命名 (颱風示意圖)。 圖:張良一/攝

[Newtalk新聞]

中國官媒昨(7)日表示颱風中文譯名都與台灣共同協商,對此,中央氣象署解釋,颱風中文譯名通常中國會透過窗口用E-mail的方式告知氣象署,氣象署則會依台灣的講法自行命名,而其中就有颱風不同,像是「時鐘」中國譯名為「道璣」、「布袋蓮」的中國譯名則為「浮蓮」。

中國指出颱風中文譯名時,都會經過中國氣象局、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香港天文台和台灣地區氣象部門協商。不過氣象署表示,通常命名颱風的名字會以命名國的語言去命名,而因中國氣象局、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香港天文台為聯合國氣象組織的單位,當獲得訊息後就會先訂1個中文名字,並透過信箱方式把中文譯名提供給氣象署。

不過,氣象署僅參考中國訊息,若台灣有自己的說法就會用台灣的講法,像是颱風「時鐘」中國譯名為「道璣」、「布袋蓮」的中國譯名則為「浮蓮」。氣象署命名完後也會透過窗口告知中國,有時候中國會參考台灣的命名,所以颱風的中文譯名大部分會一樣。

此外,氣象署副署長呂國臣也強調,海峽兩岸氣象合作協議沒有取消,但後續有些交流沒有延續,另過去雙方針對颱風命名方面,都是以書面形式溝通。

查看原文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AI 時代衝擊!學生數不足 建中、北一女「人文社會資優班」停招
降雨連連迎端午!南台灣小心打雷 山區午後易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