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座大清真寺圓頂被「中國化」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政府完成了對清真寺的中國化改造運動,沙甸大清真寺和納家營清真寺的改造標志著這一過程的結束。英國《衛報》近日發表獨家報道稱,這兩座清真寺的圓頂被漢式屋頂取代,宣禮塔也被改造成中國風式塔樓。

報道指出,中國對清真回教的中國化運動從2018年開始,旨在抵制“外國建築風格”,並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伊斯蘭建築。專家向《衛報》表示,這一運動不僅僅是關於建築外觀的改造,更涉及對宗教表達的限制。

圓頂被“漢化”

沙甸大清真寺是中國最大的清真寺之一,直到去年為止,其21,000平方米的建築群還擁有一個中間的綠色圓頂和邊角的四個小圓頂。目擊者和衛星圖像顯示,如今,這些圓頂已被漢式塔樓取代。原有的伊斯蘭裝飾已被替換為中國化風格。原本裝飾在入口處的月亮和星星的黑色瓷磚也已經被移除,僅留下不太明顯的痕跡。

據香港《衛報》報道,2018年,中國政府發布了關於“伊斯蘭教中國化”的五年計劃,旨在抵制“外國建築風格”,並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伊斯蘭建築”。內部文件顯示,地方當局被指示要“遵循拆多建少的原則”。

康奈爾大學人類學家尤蘇波夫(Ruslan Yusupov)曾經花了兩年時間在沙甸進行田野調研。他向《衛報》表示:“沙甸和納家營清真寺的中國化標志著這場運動的成功。即使在村莊裡仍有小型阿拉伯風格的清真寺,當地社區也難以抵制漢化的趨勢。”普利茅斯大學的伊斯蘭歷史學家西克(Hannah Theaker)補充道:“雲南作為最遠離北京的省份之一,是最後被漢化的區域。”

“中國宮庭式建築”

沙甸大清真寺最初建於明朝,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摧毀,後來在政府撥款和群眾捐資的支持下重建,設計基於沙特阿拉伯麥地那的先知清真寺。重建後的沙甸大清真寺能夠容納10,000名禮拜者。

在受中國當局審查的百度百科網站上,依舊可以看見改造前阿拉伯圓頂風格的沙甸大清真寺。但文字敘述已經將其描述為“中國宮庭式建築“。根據其統計記載,沙甸是雲南省個舊市最大的回族聚居區,是滇南著名的回鄉,回族佔總人口的91%。

伊斯蘭歷史學家西克向《衛報》表示:“伊斯蘭教中國化運動從來不僅僅是關於清真寺外觀的。”據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有超過1100萬回族穆斯林,主要居住在中國西部。沙甸大清真寺和納家營清真寺被視為穆斯林在文化大革命後重新獲得宗教和伊斯蘭信仰空間的象征。尤蘇波夫說,這些改造顯示了穆斯林在文化大革命後宗教信仰自由的恢復,但在習近平時代,卻通過對清真寺的中國化將中國穆斯林融入國家體系。

報道稱,盡管如此,中國化運動引發了當地穆斯林的不滿和抗議。去年,納家營清真寺的改造計劃引發了數百名抗議者與警方的沖突,最終抗議被鎮壓,改造繼續進行。沙甸的穆斯林在看到納家營的情況後,並未組織類似的抗議活動。

一名離開中國的回族穆斯林向《衛報》表示:“沙甸清真寺對所有穆斯林都非常重要,這是一大損失。”另一名前清真寺員工透露,盡管人們對政府強迫改變清真寺風格感到不滿,但他們意識到政府的強大控制力。相關報道稱,沙甸大清真寺已於今年四月重新開放,內部安裝了多個監控攝像頭。過去,清真寺管理委員會曾拒絕安裝監控攝像頭的請求。

五位了解沙甸當地情況的消息人士稱,由於公共廣播被普遍禁止,政府向家庭分發無線揚聲器,用來傳播祈禱的呼聲。《衛報》指出,這些無線揚聲器是為了規避公共廣播祈禱的禁令,但也帶來了對監控的擔憂。

中國的清真寺中國化計劃被認為已基本完成,但這只是政府將宗教,特別是伊斯蘭教,融入國家意識形態計劃的一部分。今年二月,北京收緊了宗教表達的規定,以確保各宗教“遵循漢化方向”。一些地方政府已經禁止未成年人進入清真寺,並在納家營禁止未成年人齋戒。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