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賣華語片 回收13倍的秘密

今年的中國賀歲片讓大導演很囧,喜劇片《人再囧途之泰囧》(簡稱《泰囧》),上映16天(截至12月28日),狂賣人民幣8億2800萬元(約合新台幣三十九億元),中國票房已經勝過賀歲片名導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與國際名導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並確定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賣座的華語電影。

更令大導演很囧的是:根據券商預估《泰囧》製作加上行銷費用,一共不過人民幣六千萬元,至今票房超過投資成本近13倍。投資此片的光線傳媒在深交所的股價,從電影上映至2012年12月28日為止,已經上漲49%。

《泰囧》以小成本殺出重圍,更有意思的是,其導演兼演員徐崢還是第一次執導電影,《泰囧》這匹黑馬跑出好成績,讓專家也跌破眼鏡。

《泰囧》其實是2010年《人在囧途》的續集,《人在囧途》成本僅有人民幣700萬元,票房卻近人民幣四千萬元。

秘密一:成功「接地氣」 用在地化詞彙,引發共鳴

《人在囧途》的題材很簡單,主要是敘述在過年前夕,所有中國人都要急著返鄉過年,其中,兩個價值觀身分差距甚大的人被迫同行發生的故事,在這其中,有因價值觀衝突所造成的反差笑料,但也有只在中國才會出現的光怪陸離現象。

擔任《人在囧途》演員的徐崢觀察,「觀眾喜歡它(《人在囧途》)的原因,他覺得從電影裡面,看到了他自己的這個生活。」在《人在囧途》之後,徐崢想做囧途二,找上光線傳媒投資。

「囧系列」的題材,成功把喜劇,與中國庶民生活做出連結。喜劇片通常非常在地化,中國稱此「接地氣」,比起大製作電影強調場面的「大」,《泰囧》要的是「真」,企圖用人物定位與在地化的詞彙,拉近和觀眾的距離。

秘密二:不迷信大製作 滿足內在探索,又不說教

放眼中國賀歲檔,《王的盛宴》講鴻門宴,或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講抗日戰爭饑荒逃亡的故事,大製作歷史故事,這些題材對中國觀眾,已經過於沉重。《一九四二》賣座不如預期,電影上映至12月27日,投資方華誼市值已經縮水超過人民幣二億三千萬元。

中國觀眾其實開始正向內求,希望電影可以讓他們有些內在探索,但又不要太過沉重。《泰囧》反應了中國快速成長後,人們處於新舊價值衝突與取捨,在笑料、人生意義與現實感三者間,分量拿捏得剛剛好。太多笑料流於鬧劇,講太多人生意義流於說教,太接近現實則笑點也沒了。

秘密三:切中末日行銷 主打等死不如去影院笑死

劉翠華也分析,《泰囧》打著末日狂歡,「在家等死不如去影院笑死」的行銷語彙,正中心裡發悶的社會情緒。

不過,話說回來,好劇本、好演員、好檔期,這僅是提高電影的勝率,但能否變成黑馬,沒人說得準。

只能說,中國消費者口味的大轉向,才是讓中國電影圈大腕們感到很囧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