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

READr 團隊以臺灣 30 歲以下族群拜訪率最高的論壇 Dcard,從近 10 年、超過 3 百萬筆的論壇資料,以文字斷詞技術,試圖解答——「中國流行語」是否滲透、深入你我的日常生活?

「閨蜜找我出門」、「他顏值擔當」、「這東西好種草」⋯⋯當臺灣年輕人琅琅上口的字句離不開中國流行語,背後體現的是兩岸的文化交流,還是不對等的文化滲透?

觀賞完串流平台的最新戲劇,打開通訊軟體呼叫朋友,準備玩連線手機遊戲;或是打開社群網站,瀏覽喜愛的明星資訊⋯⋯這是當代年輕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日常。

只是對今年 16 歲的高中生林俞淨(化名)來說,她看的是《明星大偵探》(註:中國湖南廣播電視臺旗下的明星推理綜藝秀)、使用的通訊軟體是微信、與朋友聊天的文字是簡體字、著迷的手機遊戲是《王者榮耀》(註:《王者榮耀》是由騰訊旗下研發的多人線上競技遊戲)。

現年 20 歲的南部大學生小妤(化名),手機裡常用的 APP 是微博、微信、騰訊視頻,用來關注她喜愛的中國藝人消息。

她們常把「視頻」、「閨蜜」、「打 call」等在中國流行的詞彙掛在嘴邊,不特別覺得在臺灣使用有什麼奇怪。

一位在中南部教書近 10 年的老師吳子午(化名),注意到學生使用中國流行語頻率增加,讓他疑惑的是:「為什麼學生放著臺灣有的詞彙不用,卻選擇這些中國詞彙使用?」

分析 Dcard 論壇資料 窺見中國流行語滲透

為了試圖解答這個現象,READr 鎖定臺灣主攻大學生族群的論壇 Dcard(註 1 ),抓取近 8 年間累積的 391 萬篇(註 2 )論壇文章,藉由網路大數據專業「DailyView 網路溫度計」提供的「中國用語聲量榜」(註 3 ),找出歷年 Dcard 上究竟流行著哪些中國用語。

註 1:2020 年 Dcard 對外表示的最新資料,全站每月瀏覽次數達 15 億次、每月不重複訪客達 1,500 萬,現擁有逾 400 萬名用戶,尤其註冊會員與發文留言者,須擁有「大學學校信箱」作會員驗證;換句話說,創立迄今, Dcard 論壇的主要活躍用戶年齡低於 35 歲。

註 2:Dcard 資料區間為 2013 年至 2020 年。Dcard 是 2011 年創立,2013 年部分校園版開放,2014 年全面開發討論版,討論文章數自 2014 年逐年成長,年文章量穩定落在 63 萬至 80 萬篇。

註 3:DailyView 網路溫度計藉由系統撈取網路上討論中國用語的熱門文章,再人工篩選統整文章內提到的中國用語,並分析各用詞近一年(2019-2020年)的網路聲量。

  • 資料來源:Dcard 論壇,2011 年~ 2020 年 10 月 15日,排除港澳版,共 414 個討論版。

  • 備註 1:「寶寶」一詞本列為中國流行語,但因 Dcard 論壇討論新生兒、懷孕也會採用寶寶一詞,為避免資料嚴重偏差,因此並未被列入。

  • 備註 2:圖表中的數字為該年該字詞出現的次數頻率。

為什麼中國流行語在年輕族群中日漸普及?

從 Dcard 個別討論版中國流行用語的使用次數可以發現,Dcard 歷年累積使用中國流行語最頻繁(註:累積 8 年的總文章量來看最常使用中國流行用語的比例)的討論版前三名,分別是 BL 版( 註:Boys Love,源於日本,指從女性的觀點來描繪、消費男性之間「同性愛」的文本)、追星(entertainer)版、戲劇綜藝版(tvepisode)。

探究中國流行文化輸出大本營:戲劇、綜藝節目等次文化的崛起

若把 Dcard 論壇語料視為臺灣年輕人的網路行為縮影,臺灣年輕族群學習中國流行語的主要來源便離不開中國的影視、娛樂節目、動漫遊戲等次文化(subculture)的流行。再仔細拆解中國流行語的使用次數、與佔整體文章的比例,皆於 2015 年開始成長,並在 2016 年達到高峰。

READr 深入檢視 2015、2016 年使用中國流行用語頻率最高的前 5 大看板,發現最大的共通點是對中國 IP 劇(註:IP 劇即為英文 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產權)的縮寫,將具有人氣的動漫、小說等具有智慧財產權的內容,為影視題材進行再創造、改編而成的影劇)的熱烈討論。

對中國影視內容產業有多年研究的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廖美表示,「一個是『粉絲經濟』,另一個是『明星流量』,如果沒有這兩個支柱扶持,中國的 IP 劇跟日本、韓國並沒有兩樣」,中國的粉絲經濟不單純只是偶像與粉絲的關係,是系統性的操作。

中國影視內容生產端將膾炙人口的文本(包含遊戲、網路小說、小說、民俗故事)改編成影集或電影創作,再加上開發新客源的思維,找來自帶流量的明星藝人擔綱演出。

廖美強調,「就算不熟悉這個劇本,追隨藝人的粉絲還是會衝著支持,中國 IP 劇變得不單純只是作品跟觀眾的關係、也不只是表演者跟支持者的關係,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條龍產業。」

實際分別詢問大學生小妤、高中生林俞淨,驗證了「中國特色」一條龍娛樂內容的強勁之處。

兩人都表示不太看臺灣的節目,小妤還說到,有時身邊人在討論臺灣偶像劇時,自己常在狀況外,「臺灣紅什麼其實不太知道。」

記者:廖元鈴

設計:吳曼汝

工程:熊凱文

>> 要看完整的文章分析,請至 READr 網站:https://www.readr.tw/post/2836


看完整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