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小幅反彈 大規模失業恐引社會動蕩

(德國之聲中文網) 中國國家統計局5月15日公布經濟數據,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

工業生產是衡量中國制造業、采礦業和公用事業部門產出的指標。在第一季時,中國經濟的這一重要部分同比萎縮了8.4%。4月份的好轉是由於制造業較上年同期增長5.0%,比3月份的1.8%的降幅大為改善。

此外,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7.5%,較上月收窄8.3個百分點。零售是衡量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消費支出的重要指標。

1-4月固定資產投資,即房地產、基礎設施和資本設備支出的價值,同比下降10.3%,比1-3月的16.1%的降幅有所改善。

中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表示:「4月主要指標延續了3月份以來恢復改善勢頭,隨著中國國內生產生活恢復發展,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有一定的向上支撐。」

雖然這份月度數據較3月有所改善,但劉愛華說:「整體經濟還沒有回到往年正常水平。」

失業壓力山大

中國4月調查的失業率為6.0%,高於3月的5.9%,但好於2月6.2%的歷史高位。不過券商中泰證券4月底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實際失業率為20.5%,失業人數為7千萬。

香港望正資產管理公司 (Upright Asse)首席經濟學家劉陳傑在3月底更估計,疫情可能讓超過2億中國勞工失業。

根據《南華早報》,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已有數千萬人失業,對社福網帶來極大壓力。報導指出,其中最脆弱的勞工就是中國3億的農民工。能否協助他們度過經濟低迷是中國經濟是否能復蘇,政治是否穩定的指標。

此外中國服務業和私營企業也佔了絕大多數就業崗位。中國共產黨若要實現「文化和經濟大復興」就得重振這些產業的經濟。

《南華早報》報導,雖然中國在90年代末出現國營部門裁員潮,但當時蓬勃發展的民營經濟迅速吸納了失業勞工,2008到2009年出口導向型制造業導致失業時,中國國內城市化的推進幫助失業者進入城市找到服務性工作崗位。但這次全面性的經濟危機卻未有新救兵。

殘破的中國社福制度

根據《南華早報》,目前中國的社會保險條例,用人單位必須為每個員工繳納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產假等5種政府規定的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

在企業的所得稅要求之外,加起來的征收額高達員工工資的30%以上,這對於規模較小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公司來說,負擔特別沉重,因此許多私營企業的雇主都試圖避免繳納住房公積金,並透過少報工資或臨時雇傭工人的方式來降低成本。

此外,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中國的國營失業救濟金制度在2020年第一季度僅向230萬人提供了經濟支持,平均每個申請人每月可獲得約1350元人民幣(約合190美元)的救濟金。

2019年,在總人數約2.05億的勞動力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參加了失業保險,城鎮職工中也不到一半。就農民工而言,截至2017年中央停止公布的參保前,此比例為17%。

中國社福制度幾經調整,90年代總理朱鎔基帶動改革,廢止蘇聯式 「從搖籃到墳墓 」的國企福利制度。此舉使得數百萬工人失業,甚至導致國家主導經濟模式最為根深蒂固的東北地區出現大規模社會動蕩。

目標在2020年底前除貧的習近平面對疫情帶來的經濟大沖擊,除了端出短期的紓困方案,還得設法因應大規模失業以穩定政權。

鄒宗翰/楊威廉 (路透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