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是否正在「日本化」? 從目前熱議的「資產負債表衰退」論來深度解讀

由於中國的經濟前景一片黯淡,國民之間對於未來不安的情緒逐漸升高。「資產負債表衰退」論說明日本經濟於1990年代出現停滯,在中國成為熱門話題,這正是其不安徵狀。亦即,此觀點認為:「由於房地產資產價值降低,企業與個人對於消費與投資轉為小心謹慎,此狀況威脅到經濟的成長軌道」。究竟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否與日本泡沫經濟破滅時的問題相同?

防止泡沫破滅不一定是好事

1990年代初期,日本為了消除房地產泡沫,施行嚴格的金融政策,卻由於緊縮過度,而招致泡沫破滅。

而中國也出現了史無前例的房地產衰退,起因於中國政府在2020年夏天嚴格實行針對房地產業者的金融政策(所謂的「三條紅線」)。這種過於急促的緊縮政策,導致嚴重的政策型衰退,日本與中國在這一點上看似相似,卻仍存在差異。

在日本,資產價格很明顯地出現下跌。房地產市場經歷了劇烈的價格崩盤,十年間縮水剩下四分之一。許多企業亦相繼陷入無法履行債務與超額債務的困境而陸續倒閉。

相對於此,中國市場目前資產價值的下跌並不明確。根據官方統計資料,房地產價格在前年下跌約10%後,目前已經回升,並未出現明顯的劇烈跌幅。然而,在二、三線的中小城市,尚有大量的待售住宅,而在大城市,高價的房屋案件則難以找到買家。總而言之,以股市術語來說,這顯示出「沉重賣壓」,持有者無法以自己期望的價格售出,因此感到「價值下跌」而失望沮喪。

另一方面,住宅的需求與新的供給急劇減少。根據2023年7月的住宅統計資訊,與兩年前相比,住宅銷售額下降了46%,而新建住宅的建築面積減少了60%,形勢慘澹。

如此一來,企業可能會面臨籌集資金不易的財務困難而瀕臨倒閉,但在中國則習慣施行一種所謂的「政府隱性擔保」。換言之,重要企業可以在政府的協助之下獲得融資,得以重新安排利息與本金的借貸條件,因此不容易落到破產的地步。

在政府強力干預經濟的護持之下,中國的資產價值下跌並未浮出枱面,企業也未破產,這似乎正在防止泡沫破滅,表面上看起來狀況不錯。然而,若以人體健康作為比喻,這便如同誤食腐爛食物(惡化資產),卻不嘔吐亦不排泄。因此毒素未能排出,反而積累於體內。雖然經濟的泡沫沒有破滅,卻仍以不同形式侵蝕著經濟的健康。

政府、企業與家庭的全體過度投資

中國並非僅在房地產市場產生泡沫。過去十多年以來,企業、政府與家庭這三個主體的債務占GDP之比例(譯註:亦稱「赤字率」=Debt-to-GDP ratio)全都持續增加。在巨額投資的背後,使用於投資的貸款持續增加。

本文在此檢視中國企業、政府與家庭的債務變化,同時也提供其他國家的歷史情況(泡沫發生與破滅的狀況樣態),以供參考。

如同房地產泡沫,以及因幾乎無人使用而經濟效益低落的基礎設施投資,品質不佳的投資累加增大,導致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償還債務。其累加速度超過經濟成長,使得債務占GDP的比例持續呈現上升趨勢。然而,此圖表裡的線條從某個時間點開始下降,這是因為泡沫破滅後,進行債務償還與債務減免之故。

在中國,企業不僅在房地產,更在許多不同產業裡過度投資。此外,為了提高每年的經濟成長率,政府鼓勵地方政府主導過度的基礎建設投資。

在家庭方面,毋須贅言地,主要是由於房地產貸款而導致債務增加。整個國家都處於過度投資的狀況之下,投資占每年經濟成長的40%以上。縱使債務如此劇增,中國的泡沫之所以仍未破滅,原因在於政府實施強力的經濟干預,包含防止房地產價格下跌,以及藉由「隱性政府擔保」來防止企業破產。

類似對於「工作表現不佳的員工」仍給予高薪的狀況

如前所述,「即使泡沫沒有破滅,仍以其他形式侵蝕經濟」,具體而言為何?

我們很容易便能理解房地產泡沫的「毒素」為何。由於不合理的高額房貸,包含本金與利息的還款金額,擠壓家庭支出的空間,導致消費減少。目前,房地產業者受到前所未有的經濟衰退所影響,其貸款的債務金額與利息成本自然大幅增加。

企業過度投資的「毒素」始於以貸款進行投資,卻未能產生獲利,僅僅不斷支付利息。如此情況就如同支付高薪給表現不佳的員工,若這樣的員工增加,公司的經營情況將持續惡化。同樣地,從國家整體的角度來看,大量進行缺乏獲利效果的投資,增加債務負擔,導致償還本金與利息的壓力高漲,不可避免地將導致經濟成長下滑。

針對中國經濟每年因過度投資與經濟泡沫而負擔多餘的利息成本,筆者概略推估後示意如下方圖表。

2022年生產財富分配錯置(推估)

多餘負債 利率水準 多餘成本 ①房地產 開發貸款 6.5 6% 0.4 住宅貸款 19.5 3% 0.6 ②地方基礎建設投資 隱性債務 35.5 5% 1.8 專項債務 10.0 3% 0.3 ③企業貸款 14.3 5% 0.7 總計金額(兆元)3.8 債務占GDP比例(%)3.1

①房地產:若投資報酬率未達2%,由於少於銀行利率的一半,假設房地產價格高達合理價格水準的兩倍。這將導致房地產相關的債務規模(地產開發商貸款13兆元與住宅貸款39兆元)倍增。

②地方基礎建設投資:若將地方政府的基礎建設投資的債務餘額,以融資平台的隱性債務(71兆元)+專項債務(20兆元)的方式認列減損,便假定資產與債務雙方必須各自減半。

③企業貸款:根據最近的企業貸款餘額138兆元,(為了避免重複計算)扣除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裡銀行貸款的部分共42.6兆元之後,仍有95.4兆元。另一方面,根據IMF在2016年的調查,金融機構對企業的貸款裡,潛在重大不良債權的規模,推估為貸款總額的15%。

資料來源:①③的授信餘額等資訊來自中國人民銀行於2022年底的統計,②的地方隱性債務餘額來自IMF對中國的第四條磋商報告(2023年2月),專項債務餘額則來自中國財政部統計(2022年底),③的IMF調查資料來自「全球金融穩定報告」(2016年4月)。

多年以來,中國企業、政府與家庭因低效投資而持續對中國經濟產生成本浪費,即使暫不考慮償還本金,僅考慮利息成本,筆者粗估總計為每年3.8兆元,相當於GDP的3.1%。中國最大的稅收項目為增值稅(相當於日本消費稅的增值稅),其年度稅收為6兆元,而公共年金支付總額為5兆元,前述利息成本的巨大規模與此兩項數字相比毫不遜色。

在市場機制正常運作的國家,如此不合理的情況發生之前,將會如進行外科手術般,出現泡沫破滅、企業破產與債權削減等情形。但在中國,政府阻止房地產價格下跌,又透過「政府隱性擔保」來防止企業破產,可以說市場機制的淨化作用並未發揮效果。

最近經常聽到「中國經濟日本化」的說法,但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理解到中國與日本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中國的資產負債表惡化(危機),正以一種在其他國家不會發生的「獨特」方式進行著。

泡沫不破滅反而產生「毒素」

每年生產的GDP(新產生的附加價值)中的3%,以對經濟成長沒有貢獻的低效投資之報酬(授信貸款的等價利息)的形式支付出去,這將帶來兩個重大弊端。

其一是導致不合理的財富轉移。另一是大量資金被浪費在無效投資,降低經濟效率,結果導致經濟成長減緩。

數量為GDP的3%之利息,首先流向由國有資本掌控的金融機構,最終資本利得則流向將大量資金儲存在金融機構的富裕階層。反過來看,可以說是從其他人手中徵收相當於整年產生的附加價值(GDP)的3%,轉移至國家與富裕階層的手中。

即使習近平政權提出「共同富裕」的理念,但由於政府的經濟干預,例如過度投資與過剩債務,以及阻礙調整改善的「政府隱性擔保」,實際上導致「官方部門」的擴張與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

因此,最令人擔憂之處在於,中國可能陷入中等所得陷阱。

若欲保持經濟成長,便須促進高度生產力部門的再生產,並對生產力低落與損失慘重的部門進行重組和縮減,即便過程將會相當艱辛。而中國的情況是,具有高度生產力的部門為民營企業,因此如何擴大這些部門,便是維持經濟成長的關鍵。但目前發生的卻是完全相反的情形,亦即不合理的財富轉移。若繼續維持這種機制,中國的經濟成長將不可避免地停滯不前。

最近青年失業率上升與民營企業不振成為問題,其原因不僅在於清零政策的失誤,及對於大型民營企業的打壓所致。不合理的財富轉移與宏觀的結構性成長之減緩,應該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這些全都是中國政府干預經濟所產生的結果與現象。反過來說,在市場經濟主導的國家,即使出現了泡沫並「給予表現不佳的員工高薪」的現象,也會自然而然地朝著「符合表現的報酬」的方向展開調整,亦即如進行外科手術般,泡沫破滅並調整資產負債表。

然而,中國由共產黨指導並控制經濟,政府的干預使得資產價格不會下跌,企業不會破產。雖然表面上看似好事,但實際上卻以不合理的財富轉移與效率降低的方式侵蝕經濟。所謂「具有中國特色的資產負債表危機」便是此意。

中國今後該如何是好?

中國面臨的短期挑戰在於,應對當前需求急劇下降所導致的經濟成長減緩。

由經濟學家辜朝明(譯註:臺裔美籍經濟學家,生於日本神戶,鹿港辜家人,辜寬敏之長子,現任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創發中心主席研究員)所提出的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目前在中國受到高度矚目。根據他的理論,中國政府應該先忽略財政赤字,積極填補需求缺口。然而,地方政府正陷入嚴重危機之中,不僅背負過多債務,更面臨著因不動產景氣衰退導致土地收入等主要財源銳減。因此,若欲實行此種政策,中央政府可能需要代替地方政府出面,大量發行國債並創造需求。

由於中國現在已經是一個與日本匹敵的對外淨債權國,因此即使大量發行國債,若由國內的國有金融機構購買,便毋須仰賴外國投資者。像是中國這樣的國家,即使(暫時在某段時間內)增加財政赤字,也不會產生問題。在過去三十年間,日本便已透過自身經驗,清楚證明這點。

然而,尚且存在著兩個問題。其一是如何利用國債籌措的資金創造需求?

過去十多年來,地方政府持續進行基礎建設投資,目前看來已「走到盡頭」。若中央政府接手進行這類的基礎建設投資,將進一步增加沒有效率的投資,加劇財富的不合理轉移。因此,需求的創造應該朝著紓解民眾對於未來的不安,以及促進消費的方向推進,例如充實社會保障與發放消費券等嶄新形式。

另一個問題在於,中國共產黨的保守派裡,主張「均衡財政」觀點的人佔優勢,反對大幅的財政赤字。再加上如果舉債並非用於可以留下資產的基礎建設,而是用於充實社會保障。以及發放消費券等還財於民的方式,可能會引起更多反對聲浪。

然而,如果希望阻止財政赤字的進一步擴大,以及資產負債表的進一步惡化,即使需要忍受經濟的低度成長,亦應戮力清理資產負債表;若無法接受經濟成長的減緩,只能做好面對財政赤字的心理準備。「既不要成長減緩,也不要財政赤字」,這樣的想法毫不可行。

中國的長期挑戰在於,清理國家整體資產負債表的資產與債務兩側累積的龐大垃圾(不良資產和不良債務)。

除非重新評估無效的垃圾資產並認列損失,再對由此而生的貸款(負債)採取外科手術式的債務削減措施,將債務降至足與資產價值相符的水準,否則中國經濟將無法恢復真正的健康狀態。然而,根據前述圖表裡其他國家的案例所示,此過程一旦開始推展,可能將導致經濟多年持續零成長或負成長。

在2022年10月的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確定三度連任,公開承諾「在2035年前將人均GDP提升至『中等先進國家』的水準」。這個承諾的計算基礎在於,今後數十年間必須保持平均約4.5%的成長率。

在「公開承諾不久」之際,當然無法選擇讓經濟持續零成長。若是如此,唯一可行的策略便是在短期內操作中央財政產生需求,再藉由填補需求,努力確保經濟成長不會下滑,同時花費時間耐心清除資產負債表裡的垃圾。

然而,這個策略的成功機率不高。其原因在於,自從習近平政權於2012年登場以來,提出「新常態」與「債務去槓桿化」等口號,「花費時間試圖實現擺脫過度投資與債務問題」,卻屢次慘遭挫折之故。

此外,由於中國的「殭屍企業」所背負巨額債務的轉貸資金需求旺盛之故,導致長期國債利率接近3%。因為無法在如同日本這樣的零利率環境之下,毋須顧及利息負擔,便能大規模發行國債,足以推動政策的時間並不充裕。

世界經濟是否正面臨源於中國的經濟衰退與通貨緊縮之風險?

中國長久以來都以「龐大市場」自豪。如今,中國經濟的規模已接近日本GDP的4倍,的確相當龐大。據稱全球經濟成長的三分之一來自中國的貢獻。

如果這個龐大市場的需求急劇下降,不可避免地將會減緩全球經濟的成長。目前已經有跡象顯示,今年商品市場上的多項商品價格下跌,反映出中國經濟減緩的影響。

在這個「龐大市場」的背後,由於還有「強大的供給與生產能力」,因此未來可能會出現因供應過剩而引起的通縮壓力,甚至可能波及全球。從去年10月以來,中國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與前年相比持續下滑,目前已降至-5%。今年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也終於首次出現負數,「通縮時代是否來臨」的疑問成為話題。

若PPI為-5%,而銀行利率約為4%左右時,實質利率接近9%,這也是當前中國經濟的沉重負擔。最近分別二度在6月和8月調降政策利率,但調降幅度均僅為0.1%,這似乎是杯水車薪。

通縮仍然算是情況尚佳。勞動力過剩不僅造成薪資通縮,更可能導致失業增加。至今以來,房地產與基礎建設持續處於高檔,而在中國特別引發關注的是,參與這些建設工作的建築工人可能面臨失業。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處於瘋狂建設的巨大浪潮之中,據稱建築工人高達八千萬名,其中絕大多數是農民工。隨著房地產市場的不景氣,加上基礎建設的投資減少,可能爆發大規模的農民工失業問題,農村地區的所得轉移也將受到重大影響。這也許可以解釋中國為何不停止過度的基礎建設投資。

儘管這種失業問題不會波及國外,因此全球不會直接受到貿易商品與服務的通縮所影響,但若中國的政治與社會局勢不穩定,或許可能對國際形勢產生意想不到的漣漪效應。

津上俊哉 [作者簡介]

現代中國研究者,諮詢公司津上工作室代表。生於1957年。1980年入職通商產業省。先後擔任日本駐中國大使館經濟部參事官、通商政策局東北亞科長、經濟產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等。憑《中國崛起,日本該怎麼辦? 》(日本經濟新聞社, 2003年)獲三得利學藝獎。近作有《中國崛起的終結》 (日經premium系列, 2013年)。

◤抗通膨首選 小資煉金術◢
黃金抗漲6折起 一台兩省近9千元
點睛品計價黃金 保值挑這款
鎮金店x蔡詩芸 最具個性聯名金飾
日韓劇女主角最愛 鉑金首飾7折起
絕美鑽飾 限時下殺22折起
蘇菲亞時尚輕珠寶 小資族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