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疲弱 習近平解決方案可能引發新貿易摩擦

中國經濟在房地產危機與地方政府債台高築的衝擊下疲軟不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過去一年新冠疫情解封後,希望藉由推動高科技與高附加價值產業生產,帶動經濟邁向復甦。然而分析指出,習近平拯救中國經濟的解決方案,可能引發與各國的貿易摩擦。

尋求新經濟增長引擎 習近平推「新三樣」

北京當局在房地產危機加劇和地方政府債務持續擴大的衝擊下,經濟陷入疲軟。過去一年在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解封後,努力刺激經濟復甦。

然而曠日持久的房地產危機也意味著中國政府已無法繼續依靠舉債,推動曾經刺激中國五分之一經濟擴張的房地產開發,以此拉抬經濟成長,並且北京當局也幾乎沒有展現將經濟活動果斷轉向消費支出的意願。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試圖重塑國家經濟模式,以推動未來10年成長的背景下,北京政府試圖尋求新的增長引擎,將重心放在高附加價值產業,以推動經濟復甦,大批資金正在湧入工廠。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報導分析,「中國希望通過製造產業增長,幫助經濟擺脫通貨緊縮和日本式停滯的陰影。」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習近平當局正著眼於鋰離子電池(Lithium Ion Batteries)、電動車和太陽能板等被稱為「新三樣」(new three)的高技術、高附加價值,以及引領綠色轉型的產品,成為出口新增長重點。習近平也宣稱這類技術將成為「經濟支柱」。

根據官方統計,在2023年前三季,中國電動車、鋰電池和太陽能板的出口額年增42%。中國海關總署在1月12日發布的數據,指2023年「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1.06兆元人民幣,首次突破兆元大關,增長29.9%。例如中國汽車巨頭比亞迪(BYD)、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CALT)和太陽能製造商隆基綠能(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等中國企業已經在這些市場躋身全球最知名企業之列。

中國製造業產能過剩 約45%用於出口

分析指出,習近平為了刺激中國疲弱經濟的增長,著眼於提高製造業的生產,爭取進軍全球新興產業市場。然而中國製造業產出在北京當局的補貼政策下快速擴張,國內市場早已無法滿足製造業產出供應,使得美國和歐盟近來加強對中國產能過剩的警告。

根據彭博行業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中國製造業成品相對於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順差目前約為2%,這個數字可能是美國在二戰後從未見過。據估計,在中國14億人無法購買足夠的電動車、船舶和家用電器等商品,滿足製造業供應大幅增加的情況下,中國目前約有45%的製造業產出用於出口。

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貿易政策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中國區負責人普拉薩(Eswar Prasad)說:「如果中國提高了這些產能,國內又無法吸收,那麼中國將在全球尋找出口市場。」他指出,「人們擔心中國可能會憑一己之力主宰全球市場、並徹底打敗各國本土生產商。」

中國政府花費巨資以確保這類高附加價值的製造產業大幅增長,這同時意味著在未來幾年,全世界都會感受到習近平的經濟擴張野心。

中國產品氾濫 各國恐築起保護主義壁壘

對於習近平對中國經濟不振給出的治療解方,也就是擴大高附加價值的綠色高科技產品。倫敦諮詢公司TS Lombard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格林(Rory Green)認為 :「中國的新增長模式給西方帶來『獨特的重商主義挑戰』…在實施新增長戰略的過程中,中國將學會自己製造更多的東西,從而可能會減少進口,同時向全球市場出口更多的高端產品。」

此外 ,經濟諮詢機構「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創始合夥人兼研究主管葛藝豪(Arthur Kroeber)表示,習近平對中國的願景類似於「列寧主義的德國」(Leninist Germany)。與美國式的體系相比較,習近平更傾向於放慢擴張速度、提高穩定並專注於生產。葛藝豪預測,如果當前的投資和產業驅動政策環境持續下去的話,未來10年中國的年經濟成長率將在3%到4%之間。

他表示,「這麼做帶來的積極效應是,將會有一些技術上獲得成功的故事。這是好事。」「但如此將使得中國的貿易順差不斷增長,全球其他國家能夠忍受到什麼程度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並且已經開始看到一些國家對中國採取的保護主義反制措施。」如此很可能導致新一波的關稅措施,加上製造業出口帶來的「中國衝擊」(china shock)很可能引發與許多國家的貿易摩擦。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蘋果中國降價求售 對台供應鏈利或弊?
房地產債務危機 已重創中國消費信心與內需經濟
印度經濟持續擴張 2023-24財年成長高於預期達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