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備受關注的政治局年中會議後,政策工具箱會有何種玄機

一名街道清潔工
一名街道清潔工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後對外發佈的消息提到要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內需、提振信心、防範風險。

其中一句「要適應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尤其引起關注,被認為是對房地產行業鬆綁的信號。

會議之後第二天,中國A股和港股出現較大幅度上漲,尤其是地產,連漲三天,重點企業單日漲幅甚至超過20%。

為什麼政治局會議上,一些言語不詳的表態會對經濟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中國的政策工具箱裏還有哪些選項?

政策工具箱裏都有什麼

作為中共最高決策機關, 政治局會議後發佈的公報通常用語都比較空泛,隨後國務院等部門會將其作為指導性文件,出台具體執行措施,這些措施會被媒體冠以「國十條」、「國八條」之類的稱呼。

值得注意的是,似乎中國的政治機器在此前已經在為經濟刺激政策預熱了,一個月前,《華爾街日報》就爆料中國正在研究「重大刺激措施」,彼時市場將信將疑,並沒有什麼大的反應。

當此次政治局會議的用語中包括「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內需」、「提振信心」、「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似乎確實有強刺激的傾向,股市隨即應聲上漲。

具體而言,財政政策上,會議的表述只提了減稅降費,這延續了上任總理李克強時代的風格。換言之,政府動用行政力量,降低企業運營成本,變相使資金注入經濟,刺激經濟發展。

貨幣政策上,繼續「穩健的貨幣政策」,發揮總量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用。貨幣政策,主要指的是通過調整銀行間拆借利率和凖備金率,來調整市場上資金成本,如果降低上述利率,那麼鼓勵借貸,達到刺激經濟的目的。

對此,安邦智庫向BBC中文表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基調沒有變,但在政策的力度和精凖度上有更高要求,確立了政策儲備要著眼於逆週期調節,這也是承認了今年中國經濟的恢復不會順利,與前述的「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相呼應。

「目前為止,服務業和消費一直是經濟復蘇的推動力。」 匯豐銀行全球研究的經濟學家辛怡然向BBC中文表示,為了幫助保持國內消費復蘇的勢頭,中央政治局強調支持汽車、電子產品、家居等大宗消費,推動體育休閒、文化旅遊等服務消費。這是繼上周發改委宣佈支持汽車和電子產品消費的一攬子政策之後的又一舉措。

2008年金融危機後,擴大消費也在政府的工具箱中,當年推出了「家電下鄉」政策,用財政資金補貼農村居民購買家電。但是期間也出現騙取補貼的事件。

工具箱裏還有一項重要刺激手段,本次會議也有提及——基礎設施建設。

辛怡然表示,基礎設施投資將繼續成為支持經濟復蘇的關鍵支柱,刺激的方法就是加快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這將進一步為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今年上半年,新發行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達到 21.7 萬億元人民幣,約佔今年額度的 57%,與去年相比,今年的發行速度有所放緩,去年指導地方政府在 6 月前完成發行,並在 8 月前發放資金。

總體而言,辛怡然表示,政治局會議保持支持的基調,有助於為經濟復蘇提供一些支持,也可能會對市場情緒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儘管如此,如果不採取大水漫灌的措施,預計今年的經濟復蘇將保持漸進的步伐,GDP 增長率可能達到 5.3%。

房地產苦日子過去了?

相比於上述幾項政策,會議對房地產市場的表述引起了更為直接的反響。

「對於地產人來說,說了什麼不重要,沒說什麼太重要了。」一位在香港上市的內地房企高管向BBC中文表示,沒看見「房住不炒」就放心了,「雖然頭頂的烏雲還沒走,但起碼心裏的石頭可以暫時放下,未來幾個月日子能好過點。」

如果仔細看一下中國經濟上半年的數據,不難發現經濟放緩的徵結在哪。

出口、投資和消費被視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其中出口是外需,上半年,中國在出口上表現糟糕,為經濟增長的貢獻為-0.6%。但外需不由中國政府做主,也就難以調控。

而投資和消費構成內需。上半年消費表現亮眼,拉動經濟增長4.2個百分點。那麼需要調控的主要就是投資,進一步劃分可以看到,政府主導能力最強的基建投資,上半年增長已經達到7.2%;但與此同時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7.9%。

中國建築工地
許多大城市的房價超出了一般家庭的能力所及。

三駕馬車中,出口難以刺激,消費不太用刺激,投資之中的基建已經受到強刺激了,就剩房地產投資,不僅當前萎靡不振,而且一旦刺激起來將對經濟拉動效應明顯。房地產上游有建材、化工、鋼鐵、工程機械,下游家電、家具、裝修等,涉及行業多,成為拉動中國內需的關鍵。由此,問題的關鍵都集中到房地產領域。

上述房企高管提到的「房住不炒」,首次出現在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的報告中,原話是「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而真正有力監管樓市的措施出現在2020年,尤其是當年8月提出對重點房企融資的「三道紅線」,深刻改變了幾乎所有中國房企的生存狀況,包括恆大在內的房企剎住了瘋狂擴張的步伐,也背上了令人瞠目的巨額債務。此後「房住不炒」幾乎變為一個當代成語,代表政府對樓市最強力的監管。

匯豐銀行全球研究發給BBC中文的報告稱,與 4 月份的會議不同,這次會議沒有提及「房住不炒」。相反卻承諾「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這可能意味著對房地產行業更多的支持,這與過去幾周政府機構出台的一系列措施是一致的。

「總體而言,我們認為政策制定者可能會對金融風險保持謹慎,但他們可能會提供進一步的政策支持,以穩定房地產行業,」上述報告稱。

在此次政治局會議前,房地產行業還在持續走低。7 月份前三周,30個主要城市的新房銷售量同比下降32%。

信心與黃金

那麼房地產企業的苦日子要過去了嗎?上述房企高管不這麼認為。 他表示,「債務問題還是焦頭爛額,沒有到慶祝的時候,我想很多房企到現在也還沒有信心能挺過難關。以前說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現在是沒有黃金,更沒信心。」

信心與黃金的比喻來自2008年。金融海嘯來襲,中國沿海出現外貿工廠的「倒閉潮」。時任總理溫家寶在紐約的一次演講中稱,「在經濟困難面前,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隨後,中國出台規模龐大的「四萬億」計劃,雖然帶來強大的副作用,但快速拉動經濟。

鄧小平與家人
1992年鄧小平南巡,通過一系列講話和表態,迫使江澤民進一步推行改革開放政策。

但不同的是,2008年的信心不足,主要是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隨著經濟刺激和歐美等國的復蘇,信心也快速回升。

這一輪的房企信心不足,「是對內部環境的擔憂」,上述高管稱,他們在內部開會時討論過一個問題,「長遠來看,這個生意還做不做得下去?」

過去三年,中國對教育、地產、互聯網等行業接連實施嚴厲的監管政策,使不少企業突然陷入困境。支持者稱,這是從「野蠻生長」到「建構秩序」的過程,這些行業已經發展到對社會產生負面效應,強監管使為了更健康有序的發展。

反對者則稱,即便如此,突如其來「一刀切」政策,使民營企業家對經商環境的穩定性產生懷疑,深刻打擊了他們對市場經濟制度的信心。

而這種懷疑是深埋於中國企業家內心——在1978年改革開放後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中國的改革路徑左右搖擺,今日還是「知名企業家」,明日卻可能因「投機倒把罪」入獄。

「現在或許還需要一場『南方談話』。」上述高管感慨。

安邦智庫分析,這次會議承認了內需不足是當前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那麼今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和調整,都將會圍繞需求不足來設計和執行。擴大內需有兩個方面至關重要,一是建立在收入增長基礎上的居民消費信心,二是建立在民營企業順暢發展基礎上的企業信心。

「但是,這兩方面信心向下的趨勢已經形成,要改變這種趨勢,有效恢復居民與民營企業的信心,可能還需要不短的時間。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市場信心還有可能出現反覆,這就要看政府部門是否能夠堅持既定的政策調整,堅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