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地方政府財政危機下仍未推房地產稅 背後有何爭議?

1
1

中國經濟在疫情限制放開後,復蘇疲弱,尤其是地產領域。這使得依賴賣地收入的地方政府財政緊張。

在此背景下,9月6日,中國的立法機構十四屆人大常委會召開立法工作會議,並披露了該機構的立法規劃,讓外界一窺其五年任期內計劃審議或加緊研究的法律草案,其中並未提及房地產稅法,引起市場關注。

根據官方文件,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規劃分為三類:一、條件成熟、任期內擬提請審議的法律草案,共79件;二、需要抓緊工作、條件成熟時提請審議的法律草案,共51件;三、立法條件尚不完全具備、需要繼續研究論證的立法項目。

房地產稅法均未在三類中出現,令輿論詫異,因為早在2021年就已經完成一輪對房地產稅法草案的徵求意見,甚至在當年10月,人大常委會就授權國務院在部分地區開展房地產稅改革試點。

對於中國經濟而言,政府剛剛推出刺激房地產市場的種種政策,沒有房地產稅作為變量,或許更利於這個領域的復蘇。

對於普通中國人,可能意味著兩點:未來五年不必擔心多交一筆稅;這一信息對不同城市的房價會有不同影響。

3
3

為什麼要搞房地產稅?

中國過去20年房地產行業大爆發,不僅房企過度借貸,快速擴張,地方政府也在賣地中獲得巨額收入。地方政府再把收入投入地方基建,推高地方經濟,以此繼續拉動房價。

但隨著樓市走高,無論企業還是居民,都在大舉借貸,風險不斷累積,像一個內部翻滾的壓力鍋。

當資產帶來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利息,一些房企甚至個人只能進行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式融資,壓力達到峰值,隨時可能爆炸。

為了防止這一幕,2020年中國推出一系列政策,深刻改變房地產金融格局,火熱的樓市驟然遇冷,恆大、碧桂園等房地產企業陷入困境,相應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收入也罕見地出現大幅下滑。

土地市場遇冷,政府土地出讓收入快速下行,尤其是以往對土地財政依賴度較高的地方,需要新的稅種彌補土地財政收入的不足,而房地產稅是理想的收入來源,因此為了改革地方財政依賴賣地的現狀,徵收房地產稅被擺上桌面。

此外,在中國稅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也需要房地產稅。

2017年,時任財政部長肖捷也發表過一篇文章,其中把房產稅放在「深化稅收體制改革,健全地方稅體系」一節下,稱在持有環節徵收的房產稅是未來地方稅收的重要來源,還稱「不會因為罵聲而改變」。

這一說法的背景是,習近平在第一個任期推進了營業稅改徵增值稅的改革後,地方政府的稅種進一步減少。分析指出,長遠來看,地方政府還是需要自己掌握主動權的稅種,房地產稅成為理想選擇。

此外,習近平還指出是推房地產稅是為了「共同富裕」。他曾在中共黨刊《求是》上的一篇《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文章中稱,中國要防止兩極分化,要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試點。

千呼萬喚不出來

2011年,中國在上海和重慶進行了首輪房產稅試點。

上海和重慶的試點徵收方式不同:

  • 上海主要針對的是本市居民家庭在本市新購且屬於該居民家庭第二套及以上的住房(包括新購的二手存量住房和新建商品住房,)和非本市居民家庭在本市新購的住房。

  • 重慶則針對的是個人擁有獨棟商品住宅、個人新購的高檔住房以及在重慶市同時無戶籍、無企業、無工作的個人新購的首套及以上的普通住房。

簡要來說,上海針對的是擁有多套房的居民,而重慶針對的是高端豪宅。

雖然上海和重慶的試點已經落地很久,但過去十年間,關於房地產稅進一步推行的說法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

2017年底,中國時任財政部長肖捷在官媒《人民日報》上發表了文章,明確推進房產稅立法和實施,並訂下時間表:新開設的稅種,力爭在2019年完成所有法律程序,2020年完成落實稅收法法定原則的改革任務。

但這個時間表終究成空,2019年即沒有完成任何立法程序,更遑論2020年的落實。

直到2021年10月23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宣佈,授權國務院在部分地區開展房地產稅改革試點。在上海、重慶啟動中國第一輪房產稅試點十年之後,這一備受關注的新稅種看似終於有了新的實質進展。

此次試點地區的房地產稅徵稅,對象是居住用和非居住用等各類房地產。但沒有明確試點的範圍以及具體稅率,僅稱:「國務院制定房地產稅試點具體辦法,試點地區人民政府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試點地區人民政府應當構建科學可行的徵收管理模式和程序。」

另外,決定授權的試點期限為五年,試點實施啟動時間將由國務院確定。

此後該房地產稅試點再無聲息,兩年過去後,最新的立法規劃中不見房地產稅的蹤影,可能意味著,未來五年依然不會看到房地產稅落地。

一群購房者在新樓盤的模型前進行諮詢。
一群購房者在新樓盤的模型前進行諮詢。

地產風暴

令市場始料未及的是,中國在疫情政策放開後,並沒有迎來預想中的快速反彈,反而復蘇疲弱,尤其是地產領域。分析稱,如果要刺激樓市回暖,此時推進房地產稅則不合時宜。

今年6月和7月,中國100家最大房地產開發商的新房銷售量,甚至比去年封城之時還下降了30%左右。

甚至房企中的「優等生」碧桂園也陷入巨額虧損資金鏈斷裂的風險之中。

到7月底,在中國政治局會議上,反常地沒有提到「房住不炒」,這被視為放鬆的信號。

到8月25日,中國住房城鄉建設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關於優化個人住房貸款中住房套數認定標凖的通知》,推動落實購買首套房貸款「認房不認貸」政策措施。

中國房屋售賣處
中國房地產業過去20年迅猛發展,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房價躍居世界前列。據世界銀行報告,房地產行業約佔中國GDP的30%。

「認房不認貸」指的是,不管購房者有沒有貸款記錄,只要購房者證明其名下無房,就可以按照首套房認定。此舉推高了市場的熱度。

在這輪刺激下,剛剛開始有回暖跡象的樓市,如果推出房地產稅則可能打斷這一進程。

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楊揚此前向BBC中文表示,如果徵收房產稅,在房產供過於求的城市,房價可能出現下降的情況;但在一線城市,住房需求遠遠大於供給,房價不太可能下降。多一個房地產稅其實只是進一步把總價再抬高,把大家買房的成本再抬高一點而已,還是轉嫁到了買房者手中或者租金上。

在當前刺激房地產市場復蘇的過程中,似乎兩種情況都不理想:一方面政府不希望打壓四五線城市房產過剩的樓價,影響銷售;另一方面,如果繼續推高一線城市本已經很高的房價,則可能會抑制消費。

爭議

居民已經就國有土地付了70年租金,給了錢還徵收稅,出現重覆徵稅,成為爭議的焦點。

楊揚解釋,開發商在拿土地的前期過程中已經付了各項費用,比如土地增值稅、城建稅、耕地佔用稅,這些費用其實在交易環節已經一次性轉移給了買家。

「在制定房地產稅的時候,因為必然要包括地稅,怎麼樣整合或降低前期建設和交易環節的稅收來避免重覆徵稅,其實也是政府在制定新政策時面臨的一個問題」,楊揚說。他還表示,其他的爭議點還包括稅率的設置、範圍等。

在法理上講,中國的土地是國有的,並不是私有的,所以徵收主體就不存在。相比之下,歐美等國的物業稅是基於財產屬於私有這一事實,換言之,土地是居民個人的,那麼對這塊土地徵稅就要居民個人支付;但中國的土地是國有的,居民只是租70年,那麼對土地徵稅,應該是土地所有者支付(即國家)而非居民個人支付。

此前,原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許善達說, 推進房地產稅的立法有兩個難點: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價值在升值,而房屋在貶值,稅基難以統一;另一方面,土地屬於國有,而房屋屬於私有,一個統一的稅如何對兩個不同的納稅主體徵收,也是重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