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持續收縮 青年失業惡化

中國財新8月1日發布的調查顯示,7月份中國製造業活動持續收縮,之前兩個月的擴張步伐也顯得疲軟,產出和新訂單均出現減弱,證實中國經濟復甦步伐放緩。

8月1日公佈的7月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2,跟上個月相比降低了1.3個百分點。這個指數高於50表示擴張,低於50表示收縮。

財新說,7月製造業的就業形式繼續惡化,用工規模連續第五個月下降。企業減少用工的原因,主要是市場需求有限。在此之前,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經濟數據顯示,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為21.3%,創歷史新高。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張丹丹在財新網發表題為《可能被低估的青年失業率》文章指出,雖然統計局在全國16至24歲青年勞動人口的3200萬人之中,將630萬人定為失業。不過如果將全國非勞動同時又是非在校生的1600萬人全部算為“失業”,加起來的16至24歲青年失業人口就是2230萬人。如果將統計中的勞動人口3200萬人,加上這些非勞動同時又是非在校生,合共就是4800萬人,若以此計算,全國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實際上就高達46.5%,遠高於官方公佈的數字。

觀察人士指出,對於勞動階層來說,薪資是選擇工作的最切身和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在今年五月發表的2022年全國平均工資數據,私營單位年平均薪金為6.52萬元人民幣,月薪約5,436元人民幣。平均薪金最高的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平均月收入達1.03萬元人民幣。不過對於低學歷或低技術的階層來說,薪金過低形成“有工沒人做,有人沒工做”的情況。

經濟學者蔣豪指出,中國失業問題愈來愈嚴重,根本原因還是政治因素:“這個問題其實已經是十多年前就開始存在了,政府一直對民企不太友善,不單沒有什麼措施鼓勵投資,還要求這樣收費那樣收費,而且又用不同的理由將有錢人嚇跑了,看看現在連張藝謀都跑到美國去了,外資跑走了更是不在話下。這樣怎能叫人放心在中國投資呢?要有了資本才能吸收勞動力吧,要有新的資本才行,不然經濟就停頓了,只在原地打圈。”

蔣豪不諱言近年的美中貿易戰加劇外國資本離開中國:“要搞好關係人家才會想來中國投資,不可能一邊跟人家搞對抗,一邊要求別人來投資。北京從前去美國的航班是每天100班,現在一天只有5班,這樣怎麼可能發展呢?”蔣豪認為要解決失業問題,就必須對症下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措施對情況是幫助不大的。

紐約時報報導也指出,中國經濟問題的根源在政治。恢復信心需要係統性的變革,為企業家階層和私有財產提供真正的保護。如果中共堅持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政治議程,那麼文件中的承諾將只是說說而已。

紐約時報援引一名科技企業家的話說,信心問題的核心是政府的信譽問題。中國政府在過去幾年幾乎失去了所有的信譽。如果政府真想挽回局面的話,至少要為自己的錯誤道歉。

日經亞洲指出,中國青年的失業率接近美國的近三倍,遠高於歐元區的14%。在數百萬沒有工資的失業畢業生拖累下,中國的零售銷售額上個月僅增長了3.1%,比2022年6月下降了很多,據官方數據顯示,也大大低於5月12.7%的增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