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邀東協簽《南海行為準則架構》台灣被邊緣化?


撰文=李彥謀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南海,被稱為東亞火藥庫,何時會爆發衝突很難說,2016年7月一紙「南海仲裁案」,中國帶頭不甩,另一個國家菲律賓也束之高閣,台灣的太平島被判定為礁,但一切作息照舊。中國想把美國趕出南海,找東協國家背書,世界兩強再次對壘。

東協擴大外長會議做確認

8月2日,東協擴大外長會議(ASEAN PMC + 1)即將召開,其中《南海行為準則架構》(Framework for the Code of Conduc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OC Framework)草案,將可能進行最後協商,若達成共識,預計於11月的東協峰會正式簽屬。

2017年5月17日,中國與東協國家在廣西貴陽舉行「落實《南海共同行為宣言》第14次高官會和第21次聯合工作組會」,會後,中國表示與東協國家研討通過「全面的、照顧到各方利益和關切」的《南海行為準則架構》草案。一旦確立,有學者專家認為,恐引發南海局勢升溫、各國角力再起,進而影響台灣在南海之角色與定位。

中國對東協採雙軌策略

「台灣戰略評估協會」日前舉辦「南海行為準則架構」之影響與因應座談會,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所長林文程指出,南海是中國之核心利益,然而日本、澳洲、紐西蘭等國都批評中國的行為沒有符合國際規範,東南亞國家「中國威脅論」也還在擴散,因此北京採取緩和南海爭端的「雙軌策略」(與當事國雙邊協商及與東協多邊協商)。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瓊莉則認為,中國的策略主要是要表達善意,爭取東協國家對中國的政治支持;但是要各國去遵守一個不遵守國際法、不接受國際仲裁的國家所訂立的規範,說服力與正當性會受到質疑。

淡江大學東協研究中心主任林若雩說,中國希望避免再有第2個「南海仲裁案」,因此積極與東協國家合作,也會施予經濟利益。只是,南海還是美、中兩國角力的場域,隨著國際情勢變動,東南亞國家對美、中的態度也隨之改變,多以利益取向進行兩面手法的操作。

台灣並無義務遵守該準則

由於《南海行為準則架構》的內容尚未公開,細節並不清楚,台灣也被排除,是否有主權喪失與被邊緣化的可能。林文程表示,據了解,該草案僅有籠統規範,不會有具體內容,所以應該只有道德拘束力,沒有法律拘束力。李瓊莉認為,該準則本質上仍是一個政治性的外交成果、是安全治理的信心建立措施,對於解決爭端或執法機制的設立,可能僅有「架構」,細節仍需再談。

前國防部副參謀總長王興尉中將指出,中國在南海採取和戰並行策略,一方面提議「擱置主權,共同開發」,一方面又進行大小戰略三角的部屬;台灣應該確保南沙太平島,並展示國軍在太平島掌握空防、海防能力的信心。他也認同,將太平島定調為人道救援中心,以增強我方在南海的力量。

林文程認為,這個架構並沒有邀請台灣參與,沒有義務遵守該準則架構,我國仍應就太平島的重要戰略地位,思考如何進行妥善規劃。林若雩表示,整個協商過程,台灣並沒有角色,應該善用我國的軟權力,除了人道救援中心,還可加入NGO的力量,發展海洋資源探勘與研究,彰顯我國主權。

發展太平島為人道救援中心

南海水域的使用者並非只有主權聲索國,還有許多利害關係的第三方,對於其他非簽署國的適用性更應加以觀察。在經濟層面上,共同開發與漁權保護,是主權聲張之外,南海各國最主要的衝突來源與討論議題。

台灣戰略評估協會會長、前國防部常務次長林於豹建議,南海議題複雜,是區域問題,也是國際問題,參與國數量多,國力不一,利益各不相同,各國基於國家利益會有不同態度與策略,但這對我國是危機也是機會,未來應藉由軟、硬實力的建立及運用,透過雙邊、多邊的談判合作,積極參與及作為。­

延伸閱讀

■  槓完衛生局長 涂醒哲該憂心自己的連任路
■  鴻海已不等於台灣!郭台銘如何從1.0進化到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