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附醫與日本合作 啟動「尿沉渣影像特徵辨識」揪出泌尿疾病、腎病、癌症

記者楊艾庭/綜合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日本知名臨床醫學檢測集團,今(9)日宣布投入合作「尿沉渣影像特徵辨識」,雙方透過雲端平台,由日方提供尿沉渣醫學影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則運用AI圖像大數據,協助日方就其檢體影像上,找出難以辨識的疾病特徵並加以標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指出,日本醫學集團尿沉渣系列產品在全球、台灣市佔率均列第一,與他們合作可望進一步實現智慧醫療,將中國附醫人工智慧AI和臨床收集之尿沉渣影像辨識結合,藉由人工標記、機器深度學習,有效縮短實驗室檢驗流程提升效率,雙方期待從尿液檢體,就能快速精準找出病人的泌尿疾病、腎病與癌症等疾病,共同為國人的健康把關。

▲中國附醫周德陽院長(左)與日本知名臨床醫學檢測集團李家丞執行長進行中英文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共同啟動雲端合作「尿沉渣影像特徵辨識」,10分鐘內揪出泌尿疾病、腎病&癌症。(圖/中國附醫提供)

周德陽院長:中國附醫AI優化影像辨識 尿液影像猶如人臉辨識來分析疾病

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國民健康保險實驗室數據庫近五年來(2015 年至 2020 年)的統計,台灣醫院最常進行的五項檢查,依序分別是「血液常規檢驗」、「尿液常規檢驗」、「白血球細胞分類計數」、「血糖和血中的肌酐酸」;尿液常規檢驗高居第二,並且也是各醫療機構與健檢單位,提供作為一般健康檢查、門診檢查與住院治療前的常規檢驗項目,目前實驗室皆有自動化儀器可以快速分析尿液成分,並且能夠快速取得報告;值得注意的是,尿液沉渣的圓柱體、結晶體及細胞形態,往往是諸多疾病的重要指標,然而一般醫學實驗室對於較具難度的形態卻可能無法立即辨識。

中國附醫周德陽院長指出,本合作透過AI圖像,能進一步優化尿沉渣影像特徵,提升其辨識能力,根據尿液不同菌種的不同特徵來進行辨別,使其猶如人臉辨識般,透過影像即能辨識出分析物件的正確名稱並進行分類,有助於提升整體檢驗流程之效率與準確度,並在疾病的早期即快速檢測出異常,給予病人正確的治療及減少抗生素的過度使用。

▲中國附醫周德陽院長(左五)帶領的「尿沉渣影像特徵辨識」團隊:包括檢驗醫學中心薛博仁副院長(左七)、智慧醫療科技創新中心游家鑫主任(左一)、檢驗醫學中心蕭瓊子主任(左二)、腎臟醫學中心郭慧亮主任(左三)等人。(圖/中國附醫提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透析科郭慧亮主任舉例說明,尿液由腎臟製造,尿液中所含的物質也可以提供許多的臨床訊息:腎臟將血液中廢棄的物質連同多餘的水分形成尿液儲存在膀胱,達到一定量再經由尿道排出體外,如果某個器官出現異常,則可藉由分析尿液找出端倪,像是含有大量白血球的膿尿可能出現在急性腎盂腎炎或泌尿道感染;血尿則可能出現在腎絲球性出血或非腎絲球性出血;近期研究更顯示,血尿中觀察到變形紅血球,則與腎絲球腎炎有顯著相關;此外,腎臟發炎會在尿中發現腎小管上皮細胞;至於尿路感染或是膀胱癌,則可能發現於尿路上皮細胞或惡性細胞,其中藉由惡性細胞的不同排列方式及形態,來區分上皮細胞癌或腺癌等。除了上述的血球與細胞,尿中圓柱體與結晶體的存在,亦是腎臟病變、尿路結石等相當重要的指標,如重度慢性腎病在尿中可能出現大量草酸鈣晶體、透明圓柱體或臘狀圓柱體。

▲中國附醫檢驗醫學中心蕭瓊子主任說明,現場說明解釋AI「尿沉渣影像識別軟體」。(圖/中國附醫提供)

另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副院長薛博仁也舉例說明,念珠菌菌尿症是一不算少見但卻也常困惑著諸多臨床醫師的問題,它不同於細菌性菌尿症已有著普遍共識的臨床診斷指引和處置,念珠菌菌尿症尚缺乏著一確定性的診斷與處置流程,且因使用抗生素的影響,目前具抗藥性的念珠菌種Candida. glabrata也逐漸增加。從以上敘述便可窺見尿液檢查的重要性,藉由不同的細胞形態可以協助診斷泌尿系統的許多疾病,亦可在尿液細菌培養尚未有結果前,即時提供醫師診斷依據。

中國附醫檢驗醫學中心透過與日本集團台灣分公司合作研究,讓病人透過非侵入性且操作快速方便的尿液常規檢查及早診斷,免除像是膀胱鏡檢查、患部活體切片等侵入性檢查。台灣泌尿道癌症發生率大約每年每十萬人有4人,相當全台灣每年新增800例,若能早期發現,可以在癌症初期就診斷出來,治癒的機會將大大提升。期待為未來的檢驗流程、制度及社會衛生經濟價值帶來全面性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