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歐盟使團臨時代辦:不能在「真空」地帶開展綠色合作

(德國之聲中文網)涉及目前歐盟與中國的關系,相互合作可能在很多領域均屬奢談。但應對氣候危機仍是雙方尚願合作的一個領域。

北京親近莫斯科、在台灣海峽的軍事行動以及在新疆的侵犯人權行為,使其與歐盟的政治關系變得緊張。

7月份,北京和布魯塞爾官員的貿易談判也因緊張政治因素的影響,未達成任何新的裡程碑式的投資協議。不過,歐盟和中國都表示,願在應對氣候危機上合作。

在今年4月的歐中峰會上,雙方同意在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 COP27埃及會議之前,就在向綠色能源過渡方面合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歐盟使團臨時代辦王紅堅對此表示歡迎,但強調: "綠色合作不能在真空中推進"。在第八屆中歐歐洲論壇--一個旨在促進歐盟和中國之間關系的年度活動上,這位現任中國駐歐盟最高外交官說,不能一方面搞地緣政治競爭,另一方面又希求氣候合作, "歐盟也不應推出可能阻礙氣候合作的保護主義措施"。

根據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2021年7月的一份報告,很多中方人士批評說,歐盟的碳邊界境調節機制(CBAM)有保護主義色彩。

歐盟方面稱,去年推出的這一氣候保護機制符合世貿組織的規則,旨在通過鼓勵非歐盟國家努力使其在歐盟的生產過程去碳化來防止碳洩漏。

該組織前總干事和歐盟前貿易委員拉米(Pascal Lamy)認為,雖然該機制可能引起中方某些擔憂,但歐中雙方有可能找到共同點。

布魯塞爾論壇前夕,他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表示:"可以向中國人解釋,他們向歐盟出口鋼鐵、清潔鋁等並不構成問題。但在另一些領域,如碳捕獲、碳儲存、地球工程,甚至太陽輻射改造,雙方科技界可以更好合作,減少碳足跡。" 他表示,雙方還可以在其它多個領域合作,尤其是在歐洲用以控制污染的工具--碳排放交易計劃(ETS)方面。他還指出,涉及向清潔能源過渡,歐中甚至可以攜手幫助世界上其他地區,如非洲,"這也應是歐-中脫碳項目的議題"。

歐盟的排放交易計劃於2005年啟動,是世界上第一個控制電力、工業和航空部門碳排放的強制性碳市場。

墨卡托報告說,德國等歐盟國家一直在幫助中國建立自己的碳排放交易機制,這也是去碳化領域的一種合作。

政治因素阻礙氣候變化合作?

涉及向低碳未來過渡,歐盟和中國都有雄心勃勃的目標。

歐盟出台了綠色交易,確定至2030年將碳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55%,至2050年實現碳中和。

2020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從2026年起,中國將開始 "逐步減少 "使用煤炭,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2020年,中國也是歐盟以外國家進口風力渦輪機、太陽能電池板和液體生物燃料的最大來源國。

以視頻方式參加論壇的比利時前大使和前駐中國總領事奈斯(Patrick Nijs)表示,歐盟和中國有共同的碳中和目標,並有意合作。但他警告,鑑於最近的地緣政治事件,緊張的政治關系可能使未來的合作趨於困難。他對德國之聲說,"雙方應找到一種方法,既承認其政治分歧,又不使之影響與應對氣候危機有關的討論。" 他強調,"氣候變化是目前對人類的最大威脅。歐盟一直在帶頭解決這個問題,一些在華歐洲企業也注重在生產過程中減少排放,但若能在農業等其它他部門減少排放有更多合作,將更有助於解決氣候變化問題。"

"有希望的合作伙伴?"

中國駐歐盟商會對德國之聲表示,中國企業支持歐盟的綠色動議,並認為,從商業角度看,它大有前途。

該機構指出,首先,中企正優先投資於與去碳化相關的行業,金融機構也一直在促進這一點。例如,中國銀行幫助了多家能源公司首次推出碳中和債券。今年4月21日,中國銀行(歐洲)發行了價值5億歐元的三年期綠色債券。其次,中企一直在將低碳概念擴展到整個供應鏈,吉利汽車等企業宣布,至2050年,其一級供應商將100%使用可持續電力。騰訊等高科技公司也加入了碳中和事業。

奈斯認為,增加綠色能源投資的願望也來自於這樣一個事實:在嚴格的"清零"防疫政策使中國經濟停滯不前後,北京極欲振興其經濟。

不過,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教務長丁遠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則強調,中國渴望同歐盟在去碳化項目上合作是源於政府對氣候變化理解的轉變。他指出,中國有不少創新,"因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生了很大轉變,尤其是在2013-2014年的可怕霧霾之後。" 根據他的說法,"政府改變了舊思維,一直在尋找一種更有可持續性的途徑推進商務、減少碳排放。為此,北京將歐盟視為一個有前途的合作伙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Priyanka Shank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