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俄羅斯結盟「一榮俱榮」 前瑞典總理籲用「歐亞」取代「印太」視角

2018年,原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改名印太司令部後,歐美開始廣泛提及印太,但瑞典前總理比爾德撰文直言,西方戰略家鮮少表明印太戰略真實目標,即在該區域圍堵中國,而在俄羅斯全面侵略烏克蘭,又與中國是「無止境」夥伴關係,雙方一榮俱榮,因此西方必須改以「歐亞」視角看待問題。

74歲的比爾德(Carl Bildt)最廣為人知事蹟是斡旋前南斯拉夫戰爭,退出政壇後投入非政府組織,2021年被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任命為加速取得COVID-19工具特使(ACT Accelerator)。2020年,他在第4屆玉山論壇讚揚我國抗疫成果。

比爾德每月在《供稿聯盟計畫》(Project Syndicate)寫專欄,20日刊出的內容直言,印太論述激發的政策對面臨正逼近的全球挑戰很重要,卻可能使歐美對同樣重要的歐亞論述分心。他表示,印太是以海洋為基礎,歐亞幾乎全是陸地,而近數百年的帝國都是靠海洋力量或傳統陸戰建立。

<cite>2022年5月24日,四方安全對話的成員國領導人:艾班尼斯、拜登、岸田文雄、莫迪(由左至右)。(美聯社)</cite>
2022年5月24日,四方安全對話的成員國領導人:艾班尼斯、拜登、岸田文雄、莫迪(由左至右)。(美聯社)

印太一詞最早由德國地緣政治家豪斯霍弗(Karl Haushofer)於1920年代出版的多個作品中出現,而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2007年在印度國會演說時,提出印度洋與太平洋「匯合」的概念。儘管2011年起,澳洲、日本、美國政府和軍事高層都有使用印太一詞,但2013年的澳洲國防白皮書是該詞首度用於官方文件。

「今日烏克蘭可能是明日東亞」

「基於明顯的歷史理由,印太論述對盎格魯-薩克遜世界大部分國家來說更自然,歐亞視角對北京和莫斯科的政策制定者會更直覺地知曉」,比爾德說,因此西方戰略思維需要迅速調整,不只因中國與俄羅斯有「無止境」夥伴關係,還掌控大部分歐亞領土。

比爾德稱,雖然俄羅斯和中國有巨大差異,但現在因有修改區域和全球秩序的相同決心而團結一致。他提到,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想恢復俄羅斯帝國,先從烏克蘭下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是喚起中國「百年屈辱」記憶,希望建立陰影籠罩東亞、南亞和中亞的帝國。

<cite>前瑞典總理比爾德(Carl Bildt)。(資料照,AP)</cite>
前瑞典總理比爾德(Carl Bildt)。(資料照,AP)

比爾德表示,每項計畫都依賴俄羅斯和中國維持基本戰略結盟,「今日烏克蘭可能是明日東亞」,而這2個戰場緊密相連,特別是俄羅斯和日本相鄰。他強調,一場戰爭結果將決定另一場的形式,若普京成功征服烏克蘭,無庸置疑,習近平會有膽量進犯台灣。

「這就是歐亞思維引導的部分,就算普京和習近平都不會公開以此用語描述情況」,比爾德稱,對於普京發動戰爭,中國確實沒有特別熱衷,但一旦普京採取行動,中國領導階層看到俄羅斯的勝利對其有利,烏克蘭戰敗會弱化歐亞西部周圍,粉碎對美國實力的信心,為中國在歐亞另一端拓展影響力創造新機會。

應用歐亞視角看待中俄強權聯盟

比爾德推測,美國2021年自阿富汗撤軍的混亂情況,可能增加普京膽量,他和習近平可能想像美國直升機從駐烏克蘭大使館離去的場面,如同美國在阿富汗及1975年自越南西貢撤離的情形。他強調,重要的是記住中俄聯盟也能反向運作,即普京在烏克蘭明確失敗,習近平的選擇也會大幅縮小。

<cite>中俄關係。(美聯社)</cite>
中俄關係。(美聯社)

比爾德直言,西方戰略家在其危機中忽略此關鍵戰略關係,印太思維把中國視為主要力量,俄羅斯則是次要,屬於次要的歐洲議題,但若2個歐亞強權受到相同的歷史強烈慾望所驅動,就一定不能忽視此事實。他也說,歐亞視角在美國和澳洲,不會像在日本那樣明顯。

比爾德提到,推動印太陣線時,西方戰略家經常強調納入印度的重要性。安倍晉三2007年提出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就是由澳洲、日本、美國和印度組成。不過比爾德說,印度政策制定者看起來是幻想與俄羅斯維持友好關係,就能防止俄羅斯和中國走太近。

「可是當喜馬拉雅地區有新衝突時,俄羅斯會站在哪邊顯而易見」,比爾德指出,當2個歐亞強權愈強大,互相能獲得的優勢就愈大,雙方會因取得勝利而更大膽,周邊地區則會最先承受後果。他強調:「西方迫切需要開始採用歐亞視角。太過依賴印太視角會有大失誤。」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