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再打壓讓台灣友邦愈來愈少,究竟邦交國到底重不重要?

如今台灣的邦交國僅剩14個,絕大多數集中在中美洲與加勒比海、大洋洲地區,南美洲還有一個巴拉圭、非洲還有一個史瓦帝尼,以及在歐洲的唯一一個已開發國家邦交國──梵蒂岡。

中華民國外交部宣布,正式與中美洲國家尼加拉瓜(Nicaragua)斷交,這是繼1985年和台灣第一次斷交後,尼加拉瓜第二次和我國分手,雖然中華民國這幾年來不斷給予資源、維繫雙邊合作及援助計畫,但依然不敵中國(China)一貫的砸錢壟斷外交策略,使其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

尼加拉瓜外交部長公開談話時表示,「尼加拉瓜政府宣示,認定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一個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台灣毫無疑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2000年以來,相繼有馬其頓(Macedonia)、賴比瑞亞(Liberia)、多米尼克(Dominica)、萬那杜(Vanuatu)、格瑞那達(Grenada)、塞內加爾(Senegal)、查德(Chad)、哥斯大黎加(Costa PanamaRica)、馬拉威(Malawi)、甘比亞(Gambia)、聖多美普林西比(Sao Tome and Principe)、巴拿馬(Panama)、多明尼加(Dominican Republic)、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薩爾瓦多(Salvador)、索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吉里巴斯(Kiribati)與尼加拉瓜共18個國家與中華民國斷交。

究竟,邦交國到底重不重要?

2002年時郵局曾發行的與梵蒂岡建交60年郵票,如今將邁入建交80年。資料照片
2002年時郵局曾發行的與梵蒂岡建交60年郵票,如今將邁入建交80年。資料照片

2002年時郵局曾發行的與梵蒂岡建交60年郵票,如今將邁入建交80年。資料照片

如今台灣的邦交國僅剩14個,絕大多數集中在中美洲與加勒比海、大洋洲地區,南美洲還有一個巴拉圭(Paraguay)、非洲還有一個史瓦帝尼(Swadini),以及在歐洲的唯一一個已開發國家邦交國──梵蒂岡(Vatican)。

翻開中華民國外交歷史,最輝煌時期是在1969年,當年共有70個國家與我國有著友好關係,1971年後,因為受冷戰局勢改變、退出聯合國之影響,將近30個國家兩年內相繼宣布斷交,自此後便受到中國打壓、利誘,我國邦交國愈來愈少。

釋疑:邦交國可提升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重要性

美國總統艾森豪於1960年6月18日訪問中華民國首都台北市時與蔣中正總統搭敞篷車。姚琢奇攝
美國總統艾森豪於1960年6月18日訪問中華民國首都台北市時與蔣中正總統搭敞篷車。姚琢奇攝

美國總統艾森豪於1960年6月18日訪問中華民國首都台北市時與蔣中正總統搭敞篷車。姚琢奇攝

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一直都十分尷尬,但若要能獨立自主、以一個「國家」的名義實施各項外交、貿易、金融、合作等十分重要,一旦我們如骨牌效應般失去與各國外交關係,那就彷彿是活生生被剝了一層皮,赤裸裸地面對全世界的眼光。

倘若在那個時候,就算我們有獨立自主能力、也能夠自由民選總統,但若沒有任何國家承認,沒有實際的邦交國願意在聯合國上力挺我們,那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空談。

當然,如果邦交國不重要的話,中國也沒必要耗那麼大的心力不斷再「利誘」那些與我國斷交的國家了。

釋疑:為什麼中華民國的邦交國主要都是小國?

中華民國曾為甘比亞鋪設的道路,而甘比亞已斷交。freewheely
中華民國曾為甘比亞鋪設的道路,而甘比亞已斷交。freewheely

中華民國曾為甘比亞鋪設的道路,而甘比亞已斷交。freewheely

說穿了,中國市場很大,他還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影響力更舉足輕重。台灣不可能加入聯合國的原因主要在於中國擁有否決權,因此就算其它四國、或所有國家都承認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只要中國反對,台灣就不可能加入聯合國。

世界各強權、已開發國家幾乎都是中國的邦交國,他們的邦交國超過170個,包含美國(USA)、英國(UK)、法國(France)、日本(Japan)、韓國(Korea)。

中國的外交策略,更是要壟斷所有與中華民國有友好關係的國家,因此如何鞏固我們既有的友邦,實質上的意義更顯重要。

透過與我國邦交國實際上的經貿交流、農業輔導、教育推廣、道路建設、軟硬體環境改善,以及友邦實際戰略地位對台灣的優點、關稅減免、貿易自由化等效益,都是鞏固彼此信任的最好方式。

以聯合國為例,《聯合國憲章》第27條指出,「安全理事會每一理事國應有一個投票權」,聯合國成員國也能針對各項不同的表決或提議,投下代表國家的意見。

這權利有如一般的選舉權,不論國家再大、金融實力再雄厚,一個國家還是只能有一票,因此有邦交國在聯合國組織內替台灣發聲,無論是否票數不可能贏過別人,還是有著一定的正面影響力。

釋疑:還有所謂的金援外交嗎?

中華民國的外交方式已經和以往不同。魯皓平攝
中華民國的外交方式已經和以往不同。魯皓平攝

中華民國的外交方式已經和以往不同。魯皓平攝

在1980年代,台灣經濟在亞洲有著劃時代的領先,在生活水平遠遠高出中國的時刻,的確是有實質上的經濟援助在幫助發展中的國家,也許是幫忙造橋鋪路、醫院、住宅,但在2000年以後已經有明顯的改變。

最有名的,是農委會、衛生署所指導之農技團、行動醫療中心、義工計劃,那是一種長期深耕、與當地居民建立良善關係的方式,在互助信任的基礎下,長年累積的軟硬體成果才是真正的結果。

雖然在中國的干預下,不斷有些國家「背叛」,但如果我國一直以來單單只靠著金援就想要鞏固與世界各國的經貿關係,恐怕早已一個邦交國都不剩,因為中國永遠可以拿出比我們更多的錢。

因此,可別以為失去一個外交國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現階段我們連建交都有困難,更何況再減少一個朋友。未來,是全民外交、體育外交、民主外交的時代,努力維繫這得來不易的關係,肯定會有所價值與回饋。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