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帶一路留爛尾 巴基斯坦瓜達爾港露敗相

(中央社台北27日電)巴基斯坦瓜達爾港被認為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指標。但據德國之聲(DW)調查採訪,港口近20年過去仍空空盪盪,幕後消息透露,中巴兩國都對這個計畫感到失望。

報導指出,瓜達爾港(Gwadar Port)建成近10年後,才在2016年11月13日正式營運,象徵「中巴經濟走廊」(CPEC)的啟動。CPEC是中巴合作的大型工程,綿延2000公里,號稱「一帶一路」的關鍵和旗艦項目。

但根據船舶追蹤服務網站Marine Traffic的數據,2007年建成的瓜達爾港,迄今為止最好的一年也只進港22艘船,也並未吸引任何深海航運公司的固定班次。

這意味著瓜達爾港根本沒裝卸能為巴基斯坦帶來收入的貨船,也沒給中國的營運公司帶來收入。這不足為奇:瓜達爾港的營運能力非常有限。

報導說,港口的3個裝卸泊位每年僅可裝卸13萬7000個20呎標準貨櫃,而巴國南方的喀拉蚩港(Karachi Port)共33個泊位,每年可處理相當於420萬個20呎標準貨櫃。

研究中國在巴基斯坦投資計畫的伊斯蘭馬巴德COMSATS大學(COMSATS University Islamabad)國際關係助理教授哈立德(Azeem Khalid)表示,雖然瓜達爾港潛力超過喀拉蚩港,但投資不足阻礙了發展。

他說,2015年瓜達爾港曾被承諾斥資16億美元(約新台幣514億元)展開擴建,但此後似乎毫無進展,許多配套基礎設施也付之闕如,包括往返瓜達爾貨物運輸所需的公路和鐵路。

即使中巴投資公司等投資者仍聲稱,瓜達爾港正在「成為該地區貿易和投資的焦點」,但空空如也的港口工地顯示,分明與事實相反。

歐洲最大中國研究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前分析師、通報「一帶一路」倡議的記者馬德爾(Jacob Mardell)和哈立德都說,在幕後,巴基斯坦和中國都對這個計畫感到失望。

哈立德表示:「就業承諾沒有兌現,工業發展的承諾沒有兌現,巴基斯坦人的商業機會也沒有實現,他們(中國)承諾了9個經濟特區。迄今為止,沒有一個經濟特區充分發揮作用」。

馬德爾還說,中國的決策者可能打錯了算盤,國家對國有投資和建築公司的支持「基本上是無限的」,再加上強化與西方經濟體競爭的政治意願,導致中國甚至要為世界上政局不穩國家的高風險項目提供資金。

他表示:「我不認為他們(中國)完全了解巴基斯坦的情況,我認為他們已經從『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巴經濟走廊』的錯誤中吸取了教訓,他們現在可能更不願意投入資金」。

儘管如此,巴基斯坦還是得償還中國原先核撥給他們的數十億美元貸款,因巴國以「中巴經濟走廊」的名義,不計後果地接受中國的大撒幣。

巴基斯坦甚至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因談到中巴經濟走廊的投資,哈立德說,中國在所有專案都是大戶。以瓜達爾港為例,相當有限的收入中,90%歸中國營運公司,巴基斯坦政府獲10%,俾路支地區政府拿不到分文。

俾路支省(Balochistan)是巴基斯坦最貧窮的地區之一,境內強大的分離主義民兵組織經常發動攻擊,包括專門攻擊中國公民。因民兵長久聲稱,他們獲得的財富不平等。

馬德爾說,雖然問題一堆,但中巴經濟走廊和瓜達爾港很可能繼續撐。

他表示:「中國不可能丟掉面子,承認這樣投資是一場災難。現在,退出中巴經濟走廊和放棄巴基斯坦都不是辦法。兩國陷得太深了,巴基斯坦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盟友」。(編輯:曹宇帆/邱國強)113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