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立陶宛與台灣爭端:歐盟向WTO提訴訟 美國官員訪立陶宛談經貿合作

歐盟與中國
歐盟與中國

中國與波羅的海小國立陶宛就台灣問題引發的爭端,已經從外交領域擴大到經貿領域。歐盟1月27日宣佈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對中國提起訴訟。

這是歐盟利用現有國際體系針對中國做出的反擊,一反過去通過雙邊關係處理問題的方式。立陶宛去年以台灣之名設立代表處,此後在經貿方面遭到打擊,其他歐洲企業也受到影響。

WTO的訴訟過程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時間,但歐盟這一舉動被認為具有重要意義。

「僅僅歐洲方面做出的一個回應,就足以向北京發出強烈信息:它對一個歐盟成員國的經濟脅迫是對整個歐盟內部市場的攻擊。」 歐洲議會前政治顧問、目前在台灣從事歐台關係研究的馮儒莎博士(Zsuzsa Anna Ferenczy)對BBC中文說。

中國外交部則警告歐盟,要「明辨是非,警惕立陶宛綁架中歐關係的企圖」。

美國近日亦加大力度支持立陶宛。美國國務院在1月28日發表聲明,表示主管經濟、能源和環境的國務次卿費爾南德斯,將於當地時間周日到訪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討論雙邊經濟合作。

聲明指出,費爾南德斯將與立陶宛商討一項價值6億美元的諒解備忘錄,以擴大美國出口商和立陶宛買家在高科技製造、商業服務和可再生能源業務等領域的機會。

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於去年11月18日在該國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正式掛牌成立。
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於去年11月18日在該國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正式掛牌成立。

歐盟:我們別無他法

歐盟認為,中國正在針對立陶宛進行歧視性貿易行為,同時也打擊了歐盟單一市場的出口,因此決定向WTO提起訴訟。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表示,「根據世貿組織規則,(中國的)這些行為看起來帶有歧視、且非法,危害到立陶宛及歐盟其他地區的出口商。」

歐盟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補充說:「在多次嘗試通過雙邊方式解決這一問題失敗後,我們除了請求世貿組織與中國磋商解決爭端外,別無他法。」

歐盟委員會在過去幾周搜集了有關中國在經貿上採取限制的證據,包括海關拒絶對立陶宛商品清關,拒絶批出來自立陶宛的進口申請,以及向其他歐盟公司施壓,要求它們在向中國出口時從供應鏈中移除立陶宛的產品。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月27日在記者會上否認對立陶宛進行經濟脅迫,並稱「中方一貫按照世貿組織規則行事」。

「中立之間的問題,是中立雙邊問題,不是中歐之間的問題」,趙立堅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ARzC6QMdz8

當經貿關係成為「武器」

立陶宛工業家聯盟稱,截至上周,有超過1000個發往立陶宛的集裝箱無法離開中國,有300個從立陶宛發出的集裝箱無法入境中國。

此前,數萬瓶立陶宛的朗姆酒遭到中國海關拒收。一些製造太陽能電池板、奶製品的公司表示無法獲得運營所需的設備。

立陶宛對中國的出口僅佔立陶宛總出口的1%,進口達5%。這表明,暫停立陶宛對中國出口的破壞要大很多。而當其他企業需要立陶宛的零部件,對華出口遭到打擊,可能進一步破壞立陶宛方面的生產供應鏈。

立陶宛財政部長金塔雷·斯凱斯特(Gintare Skaiste)估計,來自中國的經濟壓力不會對立陶宛的商業造成太大的直接影響,但次級影響還不清楚,這取決於中國是否加強力度,以及立陶宛在西方的伙伴如何行動。

此次針對立陶宛企業的打擊還波及到其他歐盟國家的企業。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近日報道,總部位於德國的一家園藝培養基生產商受到影響,該公司約5%的產品通過其中國子公司銷售給中國客戶。這家企業在立陶宛擁有工廠,通常通過該工廠為中國客戶生產培養基,不過,鑒於中國和立陶宛之間的緊張關係,目前已經停止向中國供應立陶宛的培養基。

該公司負責人表示,已抵達中國港口的集裝箱將賣給其他國家的客戶,目前正在將為中國市場提供的產品轉移到其他歐洲工廠生產。

根據路透社報道,德國的一些汽企業也受到影響,它們被要求從供應鏈中移除立陶宛的零部件。

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所分析員芝瑞提(Francesca Ghiretti)認為,中國正在利用與歐盟經濟上的相互依賴,使其成為實現政治目標的「武器」。

「長期來看,這將使歐盟各國乃至企業更加擔心,未來與中國合作是否可靠與穩定」,她對BBC中文表示。

芝瑞提說,這還將產生兩個主要後果:首先,各國將積極計劃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其次,從長期來看,無論是對歐洲政策作出回應,還是出於自身主動防禦,企業都將尋求減少對中國市場和供應的依賴。

立陶宛的朗姆酒
有台灣廠商接收了立陶宛的朗姆酒。

中國反制與立陶宛效應

中國過去也曾通過經貿手段對某些國家的政治舉動採取反制。比如自2020年,中國對澳大利亞的進口貨物,包括大麥、葡萄酒等,加徵關稅或徵收保證金。

不過,這次針對立陶宛及其他歐盟企業的打擊力度似乎前所未有。與此同時,台灣和美國也分別通過設立基金和提供信貸的方式幫助立陶宛減輕壓力。

外界正密切關注這場互動,以便日後評估與台灣建立聯繫可能帶來的風險與利益。

在歐盟國家,另一個小國斯洛文尼亞已經開始探索與台灣的關係。其總理揚薩(Janez Jansa)近日表示,正在與台灣洽談設立代表處。

「每當一些歐洲國家設立這樣的辦事處時,中國都會提出抗議,但從來沒有像這次一樣過分。它試圖孤立一個30年前還為獨立而戰的小國,這很可怕」,揚薩說。

斯洛文尼亞總理揚薩
斯洛文尼亞總理揚薩

斯洛文尼亞與台灣洽談互設代表處,是否將步立陶宛後塵以「台灣」命名

就歐盟而言,鑒於其多個層次的決策體系,以及成員國之間常發生利益衝突,採取一致行動是個緩慢過程。

美國媒體政客(POLITICO)近日就引述歐盟官員和外交官表示,德國一直在幕後破壞歐盟對中國達成共同立場。肖爾茨辦公室擔心,歐盟在保護立陶宛免受中國經濟脅迫方面變得過於咄咄逼人。

一名德國官員表示,德國總理一直在「呼籲歐盟委員會中所有講德語的人」來減輕對中國的壓力。

不過,歐盟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訴訟的做法表明,歐盟成員國統一行動的力度正在增強。

A Taiwan flag in Taipei.
A Taiwan flag in Taipei.

「對立陶宛的脅迫導致了歐洲方面的反應,」 馮儒莎說,「與此同時,歐盟也意識到自己的弱點,凖備應對經濟脅迫。」

根據WTO的上訴機制,歐盟將正式要求中國提供相關措施的信息,以達成解決方案。如果協商沒能在60天內解決,歐盟會要求成立小組對爭端進行裁決。

除了上訴WTO之外,歐盟還在進行一項有關貿易防禦措施的談判。

「北京加大施壓力度,實際上增強了歐盟成員國在壓力較小的情況下更快敲定談判的意願。」 馮儒莎說。加上疫情等因素的影響,「中歐關係已經不可能恢復到五、六年前的那種良好合作」。

就這一措施達成協議也需要數月時間,不過一旦通過,可能加速歐盟未來的應對機制。

「缺乏工具和協調框架是歐盟遲遲無法作出反應的主要原因。如果沒有適當的政治支持和協調體系,就很難迅速採取行動」,芝瑞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