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發現「長新冠」與腸道微生態失衡有關 腸道惡菌可識別自閉症兒童
醫學科技進展已發現人體的腸道,就像「第二個大腦」,腸道內以萬億計細菌組成的生態系統,與多個疾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香港有超過百萬市民曾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三年過去,疫情減退,我們此刻最關心的是新冠肺炎後遺症,也俗稱「長新冠」,原來腸道微生態亦影響著我們會否有新冠後遺症,甚至這個後遺症會維持多久。另外,深受家長擔心的自閉症,最新研究亦發現與小朋友的腸道微生態甚有關連。
腸道微生態會愈失衡 新冠後遺症愈多
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黃秀娟教授接受《Yahoo 新聞》專訪時表示,現時所知,新冠後遺症有多達四十至五十種的症狀,包括腦霧、脫髮、皮膚問題、失眠、關節及腸胃不妥。之前的研究已經發現,腸道微生態會影響到人體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力,故相信「長新冠」亦應該與腸道微生態有關。
黃秀娟教授指出,中大醫學院早前進行一項有關腸道細菌與「長新冠」的研究,收集五百名新冠肺炎患者的腸道微生態數據深入分析,結果發現腸道微生態失衡,如益菌數量不足,惡菌較多,便會有新冠後遺症。一般後遺症可維持 12 至 18 個月,失衡情況愈嚴重,後遺症的維持時間愈長。另外,新冠病發時,病情愈嚴重,腸道微生態會愈失衡,後遺症亦愈多,又假如沒有接種疫苗,也會令後遺症更多。
黃教授說,最直接治療的方法是令腸道微生態回復平衡,腸道內益菌數量增長正常,例如服食特別的益菌配方。當然日常生活中,也有方法間接增加腸道內的益菌,例如多吃蒜頭、洋蔥、蘆筍、豆類食品、蘋果和香蕉等。
很多時市民一旦染病,會隨意服食抗生素,黃教授建議市民如沒有必要,不應服用抗生素,因為抗生素不但會殺死病菌,同時亦會殺去很多腸道益菌,結果令腸道微生態出現失衡情況。
腸道細菌可識別自閉症兒童
自閉症也令到不少家長深受困擾,原來腸道微生態變化也與自閉症有著一定的關連。
黃教授指出,一般情況,小朋友在六至七歲時才會從行為上確診是否患有自閉症。中大醫學院收集六百至七百名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數據深入分析,希望可以在小朋友六歲前依據腸道微生物的情況,推斷出小朋友患上自閉症的風險。
黃教授稱,研究結果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發展較同齡兒童遲緩,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內多了五種較罕見於一般兒童的腸道細菌,少部份惡菌會分泌出毒素,再經神經系統影響大腦。黃教授的團隊研發了以這五種細菌基因來識別自閉症兒童,檢測的準確度高達八至九成。如果可以在六歲前便找出高風險小朋友,之後再研究更多預防方法,可能就是醫學上一個大突破。
黃教授為世界知名的腸道微生態專家,是治療炎症性腸病及腸道微生物移植的國際權威,最近她獲裘槎基金會頒授首個以基金會命名的教授席-「裘槎醫學科學教授席」。她是馬來西亞人,在英國完成博士學位後,毅然來香港加入中大醫學院,原為自己訂下三年目標,做不成便回英國,她非常感謝中大醫學院給她很大的空間做研究,至今她已留在香港十三年。
她記得初來港時完全不懂廣東話,診症時要依賴翻譯,自己唯有不斷努力學習,有次病人竟然讚她廣東話說得好好!她說到這裡時,對著記者開心地大笑起來。她很喜歡與病人傾談,醫好病人便很有滿足感。
她認為今日香港已有相當多資源配合創科發展,亦足以吸引人才來港,加上本港公營醫療體系有相當龐大的病人數據,亦對醫學研究及發展有重大的幫助,這相對其他地方是一個明顯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