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9/1開學兩大關卡 防疫與盤點學習狀況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許秩維台北31日電)中小學將於9月1日開學,除了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防疫措施備受考驗,學生歷經近2個月線上學習,重返校園回歸實體課後如何盤點學習狀況,也是一大難題。

中小學9月1日正式開學,恢復實體上課,教育部祭出多項防疫措施,包括規定師生須定時量體溫、手部清消及監測健康狀況。除用餐及飲水外,應全程佩戴口罩。學校課程及活動要採「固定座位」、「固定成員」,並落實點名。

由於用餐時無法戴口罩,教育部規定須以個人套餐並使用隔板入座或維持社交距離用餐,不可併桌共餐;用餐期間禁止交談,用餐完畢落實桌面清潔及消毒。

往年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時,家長與孩子都會出現「十八相送」戲碼,今年因防疫規定,家長及訪客原則上不能入校,再不捨也只能送到校門口。

另外,學校若要舉辦開學典禮、週會或迎新活動等大型集會活動,教育部建議仍應採線上方式辦理;如須採實體辦理,應依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室內外活動人數上限規定,超過人數則應提報防疫計畫,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准。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告訴中央社記者,各縣市、各校的資源不一,開學後防疫物資能否及時到位,需要仔細盤點;還未接種疫苗或接種未滿14天的教職員,必須每7天快篩一次,除了部分縣市有設快篩站,多半還得自行操作,如何確保準確度並取信於家長,會是一個問題。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林碩杰則提到,教育部雖承諾會補助教師快篩費用,但經費和其他防疫物資包在一起,許多學校光是買隔板和防疫物資就不夠用,有部分縣市更傳出只提供快篩試劑到第3次(開學後第15天),之後就要教師自費。

林碩杰指出,部分教師目前不願打疫苗,是因為身體有狀況,例如經醫師評估有潛在血栓風險,只能等待莫德納疫苗,政府應確保這些教職員的權益,以專案編列快篩費用。

除了防疫措施外,中小學學生從5月中旬開始停止實體課程,到學期末(7月初)都採線上學習,加上7、8月暑假,漫長的3個多月過去,回到學校實體課程後,如何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與狀況,也讓各校教師捏一把冷汗。

侯俊良表示,經過3個多月再相見,老師必須盤點每名學生的學習狀況,加上9月是新學期,國小1、3、5年級及國中7年級,面對的都是重新分班後的新學生,須在防疫考驗下兼顧交接工作,讓教育人員相當緊張。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副理事長王瀚陽提到,學生3個多月沒回學校,期間雖然有線上學習,但每個教師的教學能力不一,暑假過後一定會有程度落差;加上有些孩子已習慣線上學習,可能反而排斥實體課程,這些問題都需要親師生妥善溝通。

王瀚陽也建議,教育部應訂出明確指引,開學後以實體課程為原則,但遇到一些特殊情況下可以線上學習,讓家長、學生都能有所依循。(編輯:陳清芳)11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