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工作坊探討民間信仰與濟世文化

記者李靜音/高雄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與高雄地嶽殿合作「身心『聊』癒:問事工作坊」與微學分課程,希望藉此觀察臺灣民間信仰中常見的「問事」活動背後的心理機制、文化意義和人神互動狀態,進而探討這些民俗活動能否帶來身心的療癒。

課程活動首先由中山大學外文系校友、下港人文化工作室共同創辦人阮偉華帶領學生認識東嶽大帝信仰和高雄地嶽殿廟史。阮偉華指出,東嶽或者幽冥信仰,並不如字面上來的可怕,人的一生與東嶽信仰緊密相連,例如民間信仰認為人之元辰、子嗣皆由地府所管;甚至連學生相當關心的感情和姻緣問題,也與幽冥地府息息相關,根據唐代小說〈定婚店〉的記載,高雄地嶽殿與臺南東嶽殿都有供奉的月老星君即是「幽冥之人」。

阮偉華提到各種臺灣民間常見的問事種類與濟世文化,舉凡常見的擲筊、乩童、手轎、四駕,還有較具地方特色的問事方式,為臺灣常民生活中帶來許多療癒與心靈慰藉的作用。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與高雄地嶽殿合作舉辦「問事」工作坊,探討民俗活動能否帶來身心的療癒。(中山大學提供)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與高雄地嶽殿合作舉辦「問事」工作坊,探討民俗活動能否帶來身心的療癒。(中山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