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感測研究助救災 獲億元簽約金

(中央社記者林巧璉高雄29日電)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系副教授王復康研發「調頻相位自我注入鎖定雷達」,可做到10公尺遠非接觸感測,可應用於防災、救災,預計減少6成感測時間,成果獲1億元簽約金。

中山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王復康所研發的新技術,靈敏度比傳統架構提升100萬倍,以低成本創造優異抗雜波能力,同時在軟體演算法上創新,大幅降低計算成本。研究成果獲世界各國專利共62件,透過產學合作促進產業升級,簽約金額已逾新台幣1億元。

王復康表示,硬體部分升級採用「調頻相位自我注入鎖定雷達(Frequency-Modulated Phase-and-Self-Injection-Locked Radar, FMPSIL)」,除了可距離10幾公尺非接觸感測,也可調頻、靈敏度更高、輸出頻率更為穩定。

王復康指出,SIL雷達過去主要感測呼吸心跳,他嘗試拓展至人體存在感測領域,研究成果可以用在救災,預計縮短6成感測時間,有望讓救援人員更快找到受困者,並提供健康狀況資訊,提高救援效率。

王復康舉例,如果系統用於室內防護,偵測到對象一直待在浴室或突然消失不見,可能就是跌倒或是發生意外。創新發明已拓展至健康管理、長期照顧、防疫及畜牧產業,下一階段將應用於動物育種、車內感測與智慧建築等產業。

中山大學新聞稿指出,對比過往紅外線、超聲波和微波電磁波感測等,此研究可避免發生在座椅感測器上放置物品遭誤判被視為有人占用,或車用麥克風感測卻因乘客熟睡無聲而偵測失敗等情形,同時可解決攝影機侵犯隱私問題。

研究首度將通訊領域常用的統計分析演算法運用於感測領域。團隊於6x6平方公尺雜亂的環境中進行600分鐘數據集實驗,研究成果顯示,對單一移動目標感測的準確度,從82.11%提升到97.32%,成功克服頻譜洩漏問題。

校方表示,王復康自2009年起研發「自我注入鎖定(self-injection-locked, SIL)雷達系統」,突破雷達研究60年的技術瓶頸,迄今獲得經濟部國家產業創新獎、國家發明獎、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與國家新創獎等國家級獎項的肯定。(編輯:郭諭儒)11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