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首度直擊海底揚塵 取樣研究震後海底環境

電火花震源槍布放後,在海中發出聲源探測。

3日花蓮強震後,中山大學等跨領域研究團隊迅速整備,8日搭乘新海研3號從高雄出發,到花蓮外海的震央,針對包含地震沉積物及水上、水下氣體濃度等進行研究。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黃蔚人表示,「溫鹽深儀、大的螢光、濁度探針然後試著看說海底,這次地震對海底底下的這些水質的訊號,像是甲烷或者是一些溫室氣體,是不是會造成一些改變。」

頂著6-7級風浪出海,台灣首次能在地震後短時間內蒐集資料、樣本,團隊在震央附近監測到,在花東海盆非常罕見的霧濁層。

新海研3號貴重儀器使用中心技術員江秉峵指出,「立霧溪口水下760米的地方,大概可以看到約100公尺深的霧濁層,那在震央附近是更深,我們可以看到2700米的水深,足足有大概700米厚的霧濁層。」

團隊推測,7.2強震讓陸地土石崩落經立霧溪流入海內,海底地層同樣因錯動等因素產生崩落,導致反覆揚塵,才形成如此厚的霧濁層,地震甚至也讓海底地形產生變化。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張詠斌提到,「另外也在我們的海床上面,發現了一些可能是這次地震之後所造成的沉積物的累積,它有點像是在我們的海床上面,多出了一個小丘陵一樣的形狀。」

團隊帶著海水等樣本於12日返回高雄,準備做進一步研究分析,透過這次取得的珍貴資料,與過去資料進行對比,了解地震對於海底環境的影響等,期盼找出相關規律性或探究成因,進而在近海地震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花蓮發生規模5.8地震 震央富里深度17公里
研究發現斑龜具數感能力 能區分9和10創爬行類紀錄
昨台南連續地震 最大規模5.2幸無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