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島與-看見彼此的生命痕跡」即日起展至六月十八日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與高雄文學館聯手舉辦「島與-看見彼此的生命痕跡」,即日起至六月十八日止,於高雄市立圖書館高雄文學館一樓展覽室展出;該展覽能量源自中山中文系副教授杜佳倫開設「主題策展規畫與實踐」課程,藉由完整籌辦藝文展覽,使學生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增進人文藝術涵養與積累企劃力,以利與未來職場接軌。(見圖)

杜佳倫指出,島與-「島」,每座島都有獨立的生態與文化,如同每個人都有獨立的形狀和思考,「與」,在其之後沒有受詞,我們可以自由填入。策展團隊在相異的彼此身上,看見相似的生命痕跡,「與他人的連結」、「成長痛」與「自我對話」,而這三種痕跡成為「島與群鳥」、「島與縫」、「島與心室」三個展區,期許前往觀展的觀眾,藉由展覽尋獲因生命連結造成的情感事件、回顧自身痛楚,並來到溫柔安靜的舒服空間,和自我對話。

中山大學教務長林伯樵表示,實際觀展的感受是亢奮的,因看見計畫上的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實踐;遠道而來的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助理教授則分享觀展後於互動牆寫下的文字:「與自己對話,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加溫柔」;兼具文學館代表及中文系友雙重身分的潘憶玉則說明,高雄文學館的品牌理念「文學的地方想像」,並勉勵學弟妹「不要放棄對周遭環境的好奇心」;中山中文系主任羅景文參與開幕式後也分享,許多擺設內容、展品順序,甚至連光影明暗都極具巧思,邀請大家一探究竟。

學生策展團隊分別來自中文、外文、音樂、應數、社會及人文暨科技跨領域等多元科系,於開幕式中便提及這樣多元而迥異的科系組成,造就策展過程有許多衝突、碰撞,因而也產生了許多「縫」;但就像「島與」,從彼此都是身為不同個體的群鳥,因外物或自身發生碰撞而有的裂縫,慢慢聚集向心室而去,十五個全然不同的想法,最後走到一起,成為「島與」。

課程中,也邀請擅長展覽策畫的教師群共同指導,包括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楊婉儀、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助理教授邱俊達、中山大學USR城市共事館計畫講師李怡志、正白藝術空間藝術家李杰恩,以及高雄文學館專員蔡宜家、潘憶玉給予企劃建議,並請兩年前策畫中文系畢展、目前於藝管所精進的系友許育寧擔任課程助教;這次展覽獲中山大學高教深耕「共學‧實踐:文學有路之用」計畫、中文系「引路指南-中文人紮根專業的跨域之路」計畫經費支持推動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