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首創鹼性電解海水製氫 成本為傳統模式的1%

台灣四面環海,海水資源豐富也讓中山大學研究團隊從中發現契機。化學系特聘教授陳軍戶的研究團隊,研發出透一台鹼性電解海水製氫原型機,海水鹼化後,透過機器中具有保護性以及活性的催化劑推進反應後,產出氫氣以及純水。

產氫成本比一般產製成本低100倍,可有效降低成本外,也可避掉傳統產氫時,可能出現大量氯毒氣的狀況。

舀起一杯海水,將海水鹼化後,放入這台鹼性電解海水製氫原型機,搭配內部催化劑推動反應進行,就可產出氫氣及少量純水,實驗數據顯示氫氣純度高達97%,去除水氣後,氫氣純度高達99%,非常適合在半導體工業使用。

中山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陳軍互表示,「國中小教材裡面比較知道的是,酸性情況下可以電解,那電解的時候,就會產生氯氣。現在比較採取的方式是,用鹼性的方式去做產氫,鹼性的方式就會避開產生氯的電位,在化學上會有這個特色,所以我就會從海水直接得到氧氣跟氫氣。」

這台原型機堪稱是全球首創,因為過往產氫都利用淡水。未來若從海水中就能長效轉換氫氣,不需再從淡水取用,不用再跟民生、工業用水搶水。成本也可降為傳統產氫的1%。

中山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陳軍互指出,「未來我們的期許是說,在很多用不完的綠電,或是說綠電發出來是沒有人需要,正好沒有需求,那我們可以利用機器把綠電轉換成氫氣,儲存起來,以備你需要的時候拿來用。」

團隊指出,原型機中的催化劑因為有保護性,克服易受海水侵蝕的問題,也因選擇鹼性產氫,可讓有毒氯氣降到最低甚至零產出,由於綠電中,像是太陽能、風力…等電解水產生的氫又叫做綠氫,是減少碳排放的利器。

若能吸引業者共同研發,大規模運用在產業,對減少碳排放,將有極大幫助。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海水升溫與極端降雨威脅生存 劍蝦價格翻倍一斤要價380元
中山大學MIT小型潛艇 實海測試成功
台灣陸蟹多樣性面臨生存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