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峰會「未來志向」宣言下是否仍貌合神離?

時隔數年,中日韓三國的政府領導人,於27日在首爾召開峰會。中國總理李強、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韓國總理尹錫悅,在歷經70多分鐘的會談後,確定三國在人才、經濟交流上以「未來志向」加強合作。在安全保障上,三國強調遵守「以法律支配」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並將共同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

本次峰會當中,三國也重新確認未來峰會將再度「定期舉辦」。該峰會2008年首次舉辦,其後,中日兩國之間爭議的釣魚台問題引發中國反日潮、以及韓國部署薩德飛彈系統等導致中方反制,讓峰會一度停辦數年。

直到2019年,時任中國前總理李克強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及韓國總統文在寅才又重新於成都聚集一堂。而時至今日相隔四年半,雖然三國領導人再次相會,仍不免能看出當中有其貌合神離之處。

自由貿易能否落實?

首先是在聯合聲明中,三國同意加速FTA(自由貿易協定)的討論、並同意強化供應鏈。然而在新冠疫情爆發與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以來,美中關係持續惡化,在目前以經濟安保為前提,形成「日美韓台」與「中俄北韓」的態勢下,FTA交涉將會出現難度。

《朝日新聞》報導中稱,日韓在近幾年的半導體輸出上配合拜登政府縮緊對中國的出口,但大部分市場仍是很依賴中國。這次的交涉只是三國在面臨經濟成長課題中少數可以達成共識的一次,但中日韓的外交動向仍是「同床異夢」,在外交走鋼索的狀態下隨時有可能又失墜。

《日本經濟新聞》則表示,三國從FTA來切入,確實是實質上修復彼此關係。只是在更深入的安保或是經濟安保方面,尤其是台灣與北韓的局勢問題都是各自深水區。中國國內經濟疲乏、日韓則是面臨人口減少與人力不足,某種程度上只是暫時需要對方幫助。

根據日媒報導,中方大力呼籲日韓要重回中國投資。但是現實上,中國在日本排放福島第一核電廠處理水後,持續限制水產品,此外在日本的EEZ(專屬經濟區)設置浮標等,都讓岸田重複對李強聲明立場,希望予以撤除。

《讀賣新聞》就在社論中指出,假若中國對日本的這兩項限制沒有撤離,那李強大力呼籲的回中國投資等事務,兩國接下來都很難進一步合作。另外還有中國籍的日本大學教授失蹤、日本企業幹部遭間諜罪逮捕等,都是要先解決的問題。

會談之前中國「圍台軍演」

此外就是東亞仍然未減緩的軍事風險。在峰會召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23日、24日兩天間實施對台灣的「圍台軍演」。先前俄羅斯總統普丁16日訪問北京時,中俄兩國也強調將強化軍事合作,而北韓則是在28日午夜前聲稱發射「衛星」,雖然發射以失敗告終,但仍是引起東亞局勢緊張。

對於中國的「圍台軍演」,包括日本五大全國性媒體也紛紛在演習結束後以社論譴責。《產經新聞》稱「軍事演習只是公然以壓力實施粗暴行徑」、《每日新聞》則稱「威嚇只會損害海峽的和平與安定,台灣人對於片面以力量改變現狀的警戒心只會更提高一層」。

不僅如此,日本防衛省並於27日宣布,中國軍用偵察攻擊無人機「WL10」進入沖繩以西東海的日本防空識別區。當下航空自衛隊戰鬥機緊急起飛予以回應,這是首架被確認侵犯的該機種飛機,也是自衛隊確認的第五架中國軍用無人機。自衛隊研判上面未裝載武器,應是用於偵查目的。

除此之外,釣魚台(日稱尖閣諸島)周遭海域,也連續158天有中國海警的船隻現身,創下有記錄以來最長時間。日本官房長官林芳正在27日的記者會上宣布此事時,坦承事態「相當嚴重」,但稱會秉持最冷靜姿態與中國應對。但顯然在軍事對峙上,中日兩國的交鋒只有更激化。

中國牽制美日韓三國合作?

最後,則是中國希望再藉由與日韓合作,提醒美國不要「拉幫結派」之意甚為明顯。中國總理李強在會後記者會上,屢屢提及「中日韓合作要展現新擔當、新作為,進一步體現近鄰友好,加強戰略溝通,深化政治互信,做好中日韓下一步合作」。

其中,李強多次提及「反對搞集團政治和陣營對抗,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反對保護主義以及脫鈎和切斷供應鏈」。《每日新聞》則稱這一連串的發言與其說是對日韓,更像是間接傳達給最大對手美國。但該報也稱這場峰會同時是給了面臨內憂外患的中國,一次很務實「要求幫忙」的機會。

《產經新聞》則稱,無論局勢如何變化,目前日韓對中國的態勢已經是「意圖鮮明」。過去因為中韓都善用「歷史牌」,但這次日韓放下歷史爭議後,日韓對抗中國的色彩加劇。外務省官員則對該報稱「與討論三國領袖定期會面相比,當務之急是任何兩國都不要突然關係惡化」。

《日本經濟新聞》總結稱,台灣誕生新總統之際,日韓一同跟中國說「該說的話」是相當必要的。並呼籲未來岸田文雄也必須在國際場合持續跟習近平加深對話。下一屆的三國峰會將轉到日本舉辦,屆時日本首相能否創造良好溝通環境,有待相當努力。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鄭仲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