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智庫專家談「多極化世界」中的國際關系

(德國之聲中文網)2023年5月15日-16日,一年一度的全球解決方案峰會(Global Solutions Summit 2023)在德國柏林舉行。來自全球的智庫專家們針對全球多邊關系、環境保護、數字化建設、經濟、社會福利和可持續發展等多項議題進行了討論。

在5月16日的兩場“中國與西方關系”的對談(China-West Dialogue)上,中方與歐美學者們交流活躍。雙方力圖強調中國與西方應深入交流和開放心態,並基本避開了與中美博弈有直接關系的話題。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兼市政協委員陳東曉是本次峰會上中方最受矚目的專家。2022年6月,他曾在國內發表署名文章《俄烏沖突對中美關系的嚴重影響》。該文中,陳稱中方認為拜登政府涉嫌利用俄烏戰爭煽動“恐俄恐中”的對立情緒,並在其西方盟友間不懈余力地塑造“遏制中國”和“拖垮俄國”的“雙遏制”國際環境。

“中國絕不是反對西方的”

來自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的全球經濟與發展項目高級研究員科林. 布拉德福德 (Colin Bradford) 是中西對談的主持人。他在開場表示,在這樣一個“冷峻的時刻”(Solemn Moment),歐洲應在美國和中國之前起一個平衡作用,而且“沒人想在這樣一個兩極的情況裡選邊站”。這得到在座的中歐專家的積極回應,稱“錯誤的兩極思維”對國際社會沒有任何好處,並將討論的共識定於重建交流和促進協作之上。

陳東曉認為,中國面對國際問題始終秉承著居於“黃金中間地帶”(Golden Middle)的中庸態度。他最為關切的兩個問題是:一,在目前多元的世界局勢中,許多復雜的現實在近年來被過度簡化了;第二,中國和西方的交流還遠遠不夠。同時,他也提出西方與中國在面對分歧(Differences)時應有讓步。然而具體需要“讓步”與合作的是什麼?以及如何在如氣候等議題上達成合作?中西對談的專家們並未就此展開。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強調全球解決方案必須落地到不同的語境(From Global to Local)下,比如對抗新冠,中國既使用疫苗,也使用傳統中醫;但“中國絕不是反對西方的”,西方對中國有太多誤解,雙方必須互相理解,“因為我們有著共同的未來”,王義桅說。

在“價值”上求同

“共同的價值”(Shared Values)是陳東曉主張的重點之一,他稱各國應重新建立共識,比如科技發展等,因為當前的是世界是一個多極化(Multipolar),並高度聯結和相互依存的(hypoconnected and interdependent)世界。即使存在意識形態上的沖突,各國仍不應高估“價值差異”的權重。

耶魯大學法學院的高級研究員蘇姍.桑頓(Susan Thornton)贊同道,各國應以謙遜的態度討論彼此的異同,而不是指責誰對誰錯,“中國和世界各國面對著許多相似的問題,我們應該專注在這些共同點上,而不是在差異。”

在“組織和意識形態”上存異

陳東曉和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CCG)主席王輝耀均多次提及德國總理肖爾茨強調的,當前國際秩序中“多極性”的概念。陳東曉借此強調,在現代化中,中國一直認為保證政府的可靠性、有效的市場和有活力的社會(Accoutabe government, Effective market and Dynamic society)才是最重要的。

有關意識形態,王輝耀表示國際社會不應只是討論“專制與民主”(Autocracy and Democracy)的差異,而應在相互間找到平衡,他說:“西方需要中國,中國也需要西方” 。

先信任還是先包容?

在本屆全球解決方案峰會的最後,陳東曉提出主張的國際關系核心是“包容”。然而在中西對談上,專家們除了表達增進彼此了解的急切盼望之外,並沒能就需要解決的具體事項和方法展開討論。一些廣受關注的地緣政治和民生等議題僅被稍加提及。

在第二場中西關系的封閉對談中,曾編寫“中國北約研究”叢書(十卷本)的王義桅提出“解除風險”(derisk)這個概念被錯用了。他聲稱,解除風險不是脫鉤(decouple);同時,各國應從俄烏戰爭中學到的經驗,不是什麼關於俄羅斯的問題,而是歐洲的安全架構問題。

另外個別專家則主張不應讓地緣政治主導中西關系。來自德國柯爾柏基金會(Körber Stiftung)的研究員喬納森. 萊爾(Jonathan Lehrer)提出異議稱,放眼目前俄烏戰爭帶來的各種政治與戰地國人民的生存危機,地緣政治是所有問題的關鍵,我們很難不被其主導。

多位智庫專家們,如法國伊夫裡亞洲研究中心(Institut français des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的高級研究員弗朗索瓦茲. 尼古拉(Françoise Nicolas)表示各國的“戰略性自主權”(Strategic Autonomy)在處理國際關系時非常重要。

美國田納西州立大學的歷史教授凱莎.布朗(Keisha Brown)是唯一一位提出中西關系中“人本角度”的專家。她稱,在目前的所謂“兩極化”分歧中,中美兩國人民遭到的影響常常被模糊了,尤其在新冠爆發之後,中美人民的關系因兩國博弈的形勢遭到重創。布朗提出應該將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交流與政治分歧區分開來,保證留學和非營利組織的活動等其他個體層面的交流正常運行。

此外,中國與西方之間的信任問題也被短暫提及。雅克布.亨辛(Jakob Hensing),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PPi)的研究員質疑道:“如果說我們更了解中國後就不會感到威脅,但問題是目前中國的很多事情,我們根本沒有途徑去了解”。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的專家瑪瑞克. 奧爾貝格(Mareike Ohlberg)以自己的經歷為例說,她現在已無法再進入中國了。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Xin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