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 軍事要點化身藝文殿堂

記者范瑜/專題報導

中正紀念堂現址自清朝開始即有軍事用途,日據時期仍持續沿用,設有臺灣步兵第1聯隊等軍事設施;國民政府遷臺後,又改為陸軍總司令部使用,多年來承載著不同時代背景的歷史意涵,同時見證了國家發展歷程。隨著時代變遷,中正紀念堂現今成為國內藝術展演重要場館,且園區內擁有豐富自然與人文資源,成為民眾享受藝文陶冶與休閒運動的場所。

承載不同時代的歷史故事

西元1885年臺灣建省後,定海正營駐紮於臺北東門外,即今日之中正紀念堂所在區域。東門外之駐軍為防衛臺北城之最重要武力,相當於今日之首都衛戍部隊,前後駐軍有定海後營、棟字左營、定海右營等。西元1895年日據時期,當時此址屬於「旭町」,町內設有臺灣步兵第1聯隊、山砲隊、守備隊司令營等軍事設施。

民國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後簽署終戰詔書,撤離臺灣,隨後國民政府遷臺,當時陸軍總司令部於39年以臺灣防衛司令部改組編成,並於同年9月遷住臺北市上海路二段1號營房,即今日之中正紀念堂位址。64年先總統蔣中正逝世,行政院決議興建中正紀念堂供國人緬懷,歷時5年後完工啟用。

中正紀念堂園區由楊卓成建築師設計,自69年落成開放以來,至今已逾40年歷史。96年11月,經當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今文化部)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等相關規定,將中正紀念堂園區內的「正面牌樓、民主廣場、民主大道、中正紀念堂」指定公告為國定古蹟「臺灣民主紀念園區」。

見證臺灣民主發展更迭

中正紀念堂是國內、外遊客必訪景點,也是民眾進行各種活動及表達訴求場域,每年舉辦數百場藝文展演,包括繪畫、攝影、書法、版畫、雕塑等多元媒材創作展覽,並有各類表演藝術活動,文藝鼎盛,精采多元,為國內藝術展演重要場館;中正紀念堂作為見證臺灣民主發展的歷史場域,也透過各項展覽,持續推展民主自由之普世價值。

此外,園區所擁有自然與人文資源富饒,也是大臺北地區國中小學校外教學的優良場所,並通過環境教育場所認證,積極推動環境教育;園區廣大草坪,四季展現不同風情,庭園造景、水池、蟲魚飛鳥等多樣化生態,提供民眾一個休閒、運動與漫步的空間。

國家音樂廳是國內音樂展演重要場館。(記者范瑜攝)

「臺北市街圖(1927)」可見當時此址屬於「旭町」,町內設有臺灣步兵第1聯隊及山砲隊。(取自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網站)

中正紀念堂園區內的正面牌樓為國定古蹟。(記者范瑜攝)

中正紀念堂舉辦多元類型展覽,供民眾免費參觀。(記者范瑜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