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5大QA整理!寶林案「致死率40%」米酵菌酸是什麼?

寶林茶室中毒案在死者的血液中檢驗出台灣首例「米酵菌酸」,根據美國國家首都毒物中心(NCPC)指出,誤食米酵菌酸可能在1天內死亡,死亡率約為 40%~100%。 什麼是米酵菌酸?哪些食物容易出現?又該怎麼預防?《EBC東森新聞》整理5大QA一次看。

Q1、什麼是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是一種罕見毒素,容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尤其是椰子、玉米。該菌在22°C-33°C和中性pH值環境,會迅速繁殖。

Q2、米酵菌酸中毒症狀

米酵菌酸主要危害肝臟、腦部和腎臟,在吃下肚後1-20小時內毒發,嚴重可能導致肝衰竭、腎損傷、昏迷甚至死亡。常見中毒症狀有:

  • 胃部不適

  • 噁心、嘔吐

  • 腹脹、腹痛

  • 全身無力

  • 頭暈

  • 嗜睡

  • 器官充血 水腫

  • 急性肝腎功能損傷

  • 少尿 血尿

  • 死亡(致死率從40%至100%)

▼米酵菌酸的中毒症狀,初期並不容易發現,因此民眾應保持警覺心。(圖/衛福部食藥署)

▼米酵菌酸的中毒症狀,初期並不容易發現,因此民眾應保持警覺心。(圖/衛福部食藥署)
▼米酵菌酸的中毒症狀,初期並不容易發現,因此民眾應保持警覺心。(圖/衛福部食藥署)

Q3、哪些食物可能有米酵菌酸?

  • 變質的澱粉:糯米、小米、高粱米、馬鈴薯粉類,例如粿條、腸粉、河粉、年糕、糯米、湯圓等。

  • 發酵玉米製品:玉米

  • 黑、白木耳:久泡的的木耳及銀耳易出現米酵菌酸

  • 椰子製品:椰果、天貝

以上澱粉、玉米、椰子類相關製品,容易因長期放置發酵產生米酵菌酸,民眾切勿食用。

Q4、5招避免米酵菌酸中毒

由於米酵菌酸無色無味,很難在食用時發現,且米酵菌酸不會因為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預防才是關鍵。

  • 製作發酵類食品時需勤換水

  • 避免長時間浸泡食物,或應放入冰箱保存

  • 維持環境與食品衛生

  • 不食用變質的食品

  • 避免生食

若米酵菌酸意外吃下肚,建議可先以催吐方式排出胃部食物,接著盡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提供檢驗。

Q5、哪些地方曾經發生過?

過去臺灣未曾發生米酵菌酸中毒的食安案件,而國際上較嚴重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多發生在印尼及中國大陸。

  • 印尼爪哇:印尼的米酵菌酸中毒多是因食用以椰子發酵的天貝造成食物中毒。1975年,該年有1036人中毒,125人死亡。

  • 莫三比克:2015年,一場喪禮上的參加者因喝了由各類米製品釀的小米啤酒導致中毒,最終造成75人死亡。

  • 中國大陸黑龍江: 2020年,1家9口因食用了家裡自製的「酸湯子」,皆中毒身亡,而「酸湯子」就是一種玉米發酵的麵條。

▼寶林案驗出的米酵菌酸在台灣是首例,過去在其它地方也發生過。(圖/衛福部食藥署)

▼寶林案驗出的米酵菌酸在台灣是首例,過去在其它地方也發生過。(圖/衛福部食藥署)
▼寶林案驗出的米酵菌酸在台灣是首例,過去在其它地方也發生過。(圖/衛福部食藥署)

(封面圖/東森新聞)

更多東森新聞報導
雷雨明起轟炸大半台灣! 清明連假雨區再擴大
快訊/寶林茶室奪2命 相驗結果出爐
快訊/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檢體出爐 北市衛生局:一般食物中毒病菌都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