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人文講座跨域整合10年有成 再推6新創微學程

中央研究院舉辦「再出發:中研院人文講座十年成果發表會」,回顧10年教育成果
中央研究院舉辦「再出發:中研院人文講座十年成果發表會」,回顧10年教育成果
中研院人文講座計畫主持人李育霖研究員(中)表示,人文講座再推出6個微學分學程
中研院人文講座計畫主持人李育霖研究員(中)表示,人文講座再推出6個微學分學程

為提升人文素養,中央研究院在2014年起,陸續攜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與國防醫學院開設「中研院人文講座」核心通識課程,今(16)日舉辦「再出發:中研院人文講座十年成果發表會」,回顧10年教育成果,並宣布推出6個新課程。

 

中研院表示,人文講座採「講座授課」與「分組討論」雙軌並行的教學方式,課程涵蓋社會與經濟、歷史與文明、科技與社會、藝術與文化、哲學與心靈、倫理與道德思考6大主題。在人文社會科學組12個研究所通力合作下,迄今已開設267門課,邀請到80位研究人員授課,包含3位院士、48位研究員及29位副研究員,師資陣容浩大。3校修課學生更達5,649人次,透過跨領域的探索,學習自我表達與溝通、掌握社會脈動,乃至增進對社會人生的認識。

 

中研院秘書長彭信坤秘書長在發表會上表示,人文講座歷經草創、增加合作夥伴,不斷擴大陣容,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大環境下,使人文素養成為新世代得以自我定位、看得更廣更遠的助力。歷經COVID-19疫情考驗,「人文講座」逐漸發展成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能容納更多學生、於教學方法與教材皆更有彈性的線上課程。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李育霖研究員2021年接任人文講座計畫主持人,帶領人文講座再出發。在原有課程基礎上,根據近年國際情勢、公共議題及學生回饋,重新推出6個架構完善、更貼近社會脈動的微學分學程,分別為「文化感性」、「生命政治」、「民主與異議」、「生命的技藝」、「政經治理」與「臺灣/海洋/南島」。李育霖研究員表示,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除了要有過濾資訊的能力,還需具備多元的想像力和深厚的人文素養,這是給新世代最大的祝福。

 

成果發表會上除播放回顧影片,也透過精采的照片海報呈現10年來的課程點滴。人文講座課程面向多元,內容也饒富趣味,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學生張明謙分享,他透過「(非)人類身體與文學」課中大量閱讀的社會邊緣人及鬼怪故事文本,包括齊天大聖大鬧天宮、愛恨糾纏的〈蓮香〉到有藏傳佛教思想的〈放生羊〉,幫助他學會以同理心理解每個故事角色背後的辛酸。

 

曾修讀「本土心理與文化療癒」課的學生陳欣園則感性說道,「即便我們崇尚科學,在生活中仍需以人文的知識解決問題,此門課即提供了很多解答。」國防醫學院學生任柏叡則認為「道德與法律中的批判思考」課程對他意義重大,帶給生醫學生許多啟發。

 

中研院表示,本次成果發表會邀請到「人文講座」的重要推手與靈魂人物,包括中研院人文講座計畫前主持人彭小妍(文哲所兼任研究員)、議事小組成員兼微學程召集人劉紹華(民族所研究員)及黃丞儀(法律所研究員),以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周倩副校長、臺北醫學大學吳麥斯校長、國防醫學院陳元皓校長等共襄盛舉,一同回顧十年教育成果,展望未來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