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指砍伐森林致溫差加劇 將衝擊生物多樣性

人稱「自然界清道夫」的埋葬蟲是很重要的分解者,會將死亡小型脊椎動物去毛做成屍球、掩埋土中,育幼也促進土壤養分循環。

不過國內研究團發現,中高海拔森林遭砍伐後日溫差加劇,導致喜歡攝氏16度低溫的埋葬蟲,反而不敵麗蠅競爭。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聖峰說明,「白天的時候溫度會有利於蒼蠅的活動,但是晚上溫度下降的時候,它又不利於埋葬蟲。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其實埋葬蟲會變成比較競爭劣勢。」

沈聖峰研究團隊對比中橫沿線清境與太魯閣地區森林,發現沒了森林,日溫差加劇,影響物種競爭,確切找到砍伐森林影響微氣候與減少生物多樣性的因果關係。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詹仕凡指出,「在高海拔的地方森林砍伐以後,會造成比較明顯的日溫差的增加,所以這個地方是我們優先需要保護的。」

生物多樣性聽起來很抽象,但學者指出埋葬蟲若減少甚至消失,對生態會有具體且深層的衝擊。

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孫烜駿表示,「牠可以把一些屍體當中的元素、有機的養分都會帶入到比較深層的土壤,讓元素再次回到土壤的生態系當中。」

為了種植高山蔬菜、開墾民宿,中高海拔森林遭到砍伐,導致氣候與生態連鎖反應。小小昆蟲之死,可能導致養分無法回歸深層土壤。

中研院研究團隊呼籲,對於任何高山地區的開發,都必須審慎評估。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因應疫情威脅 漢光納「生物疾病演練」
釣到劇毒章魚不知情 釣客觸摸旁人驚
中研院突破性發現:蛾類色彩隨海拔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