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研究證實:冬季初春缺水「大地震發生頻率較高」

▲ 近日以來台灣面臨乾旱。(示意圖/資料照片)

台北市 / 朱培妤 綜合報導

全台面臨多年以來最大的乾旱危機,許多地方水情吃緊,部分縣市更實施限水措施,許多民眾也期盼雨神能早日降臨。對此,中研院日前研究發現,台灣西部季節地震活動度在每年2月至4月達到峰值,而在7月至9月下降到最低值,與每年季節陸地儲水量波動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當面臨缺水時,更容易引發地震。

乾旱影響地震?中研院研究證實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員許雅儒研究分析,台灣西部季節地震活動度在每年2月至4月達到峰值,而在7月至9月下降到最低值,與每年季節陸地儲水量波動呈現負相關,暗示季節水文荷重的變化是驅動地震活動度季節變化的主要機制,台灣東部深層地震的活動亦呈現同樣的行為,證實「乾旱也會影響地震」。

 

許雅儒舉例,2010年3月4日規模6.4的甲仙地震、2012年2月26日規模6.4霧台地震及2016年2月6日規模6.6的美濃地震等,都是發生在2、3月,就是在水位比較低,水文荷重低的時候發生的,而根據2002到2018年的統計,台灣乾季每個月大約有40次規模2.5以上的地震,溼季只有20次。

費時4年研究:冬季初春大地震發生頻率高

許雅儒也點出,台灣東部淺層地震活動度(<18 km)的季節變化與水文荷重沒有直接關聯,且無法用流體在斷層帶的作用或孔隙液壓變化解釋,顯示有其他的地震觸發機制,在誘發地震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分析台灣歷史地震的季節活動趨勢,發現過去400年和近20年來的季節地震活動度有中度相關,意味著台灣西部在每年水位較低的冬季及初春,大地震發生頻率較高。

許雅儒說,台灣今年面臨乾旱,之前氣象局也曾說,今年迄今的地震數目較多,與研究理論吻合。而這項研究費時大約4年,並在4月登上國際期刊《Science Advances》,許雅儒也說,未來將持續研究,探討極端氣候對地震活動度的影響。

原始連結

更多華視新聞報導
彰化加水站賣山泉水? 竟是地下井水
15:59嘉義阿里山鄉4.3地震 最大震度4級
抗旱大作戰! 台南祭百萬獎金鼓勵省水
不再是國家級邊緣人 全台地震國家警報將統一標準

◤防疫、缺水危機◢
👉提升守護力!防疫懶人包備起來
👉多種醫療口罩 超夯款這裡挑選
👉水情拉警報!全民省水靠這些